|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26页 |
| 一、概念谱系 | 第11-17页 |
| 二、思想观点 | 第17-19页 |
| 三、话语系统 | 第19-20页 |
| 四、构成体系 | 第20-23页 |
| 五、理论诉求 | 第23-26页 |
| 第一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视角 | 第26-39页 |
|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经济视角 | 第26-28页 |
| 二、市民社会理论的政治视角 | 第28-31页 |
| 三、市民社会理论的文化视角 | 第31-33页 |
| 四、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独特视角 | 第33-39页 |
| 第二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概念厘定 | 第39-51页 |
| 一、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 第39-42页 |
| 二、“市民社会”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 第42-46页 |
| 三、要获得理解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钥匙,应当到黑格尔所轻视的“市民社会”中去寻找,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 第46-51页 |
| 第三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双重维度及其统一 | 第51-67页 |
| 一、市民社会的重新认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翻转 | 第51-55页 |
| 二、市民社会本质矛盾的揭示:私有制的生活即劳动资本化 | 第55-59页 |
| 三、市民社会的规律:结构要素及其演变发展规律 | 第59-63页 |
| 四、唯物史观形成:经济基础与市民社会 | 第63-67页 |
| 第四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特质 | 第67-79页 |
| 一、思想特质之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 | 第67-71页 |
| 二、思想特质之二:现实性与理想性统一 | 第71-74页 |
| 三、思想特质之三:市民社会与唯物史观的一致 | 第74-79页 |
| 第五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人性本质 | 第79-89页 |
| 一、现实的人是市民社会存在的基础 | 第79-82页 |
| 二、市民社会的发展与人的本质生成 | 第82-85页 |
| 三、市民社会理论与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的一致性 | 第85-89页 |
| 第六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解放理想 | 第89-100页 |
| 一、马克思市民社会解放理想的原初含义—政治解放 | 第89-93页 |
| 二、从政治解放到社会解放—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途径 | 第93-96页 |
| 三、人类解放:市民社会的解放理想 | 第96-100页 |
| 第七章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 | 第100-109页 |
| 一、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思想基础的一致性 | 第100-103页 |
| 二、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价值旨趣的一致性 | 第103-106页 |
| 三、市民社会理论与唯物史观思维方式的一致性 | 第106-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 附录 | 第112-113页 |
| 后记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