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理论与实验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注气开采煤层气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煤层气赋存状态及运移产出机理 | 第15-29页 |
| ·煤与瓦斯的形成 | 第15页 |
| ·煤的孔裂隙分类 | 第15-17页 |
| ·煤体孔隙分类 | 第16-17页 |
| ·煤体裂隙分类 | 第17页 |
| ·煤的特性 | 第17-19页 |
| ·煤的孔隙性 | 第17-18页 |
| ·煤的比表面积 | 第18页 |
| ·煤的渗透性 | 第18页 |
| ·煤的压缩性 | 第18-19页 |
| ·煤层气的赋存状态 | 第19-22页 |
| ·影响煤层气赋存的主要因素 | 第19-20页 |
| ·煤层气的赋存特征 | 第20-22页 |
| ·煤层气运移和产出机理 | 第22-28页 |
| ·煤层气在微孔隙中的解吸 | 第23-24页 |
| ·煤层气在煤基质中的扩散 | 第24-26页 |
| ·煤层气在煤割理中的渗流 | 第26页 |
| ·煤层气产出的三个阶段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煤层气吸附解吸特征 | 第29-45页 |
| ·煤层气吸附机理 | 第29-30页 |
| ·煤层气的吸附理论 | 第30-34页 |
| ·单分子层吸附理论 | 第30-32页 |
| ·多分子层吸附理论 | 第32页 |
| ·吸附势理论 | 第32-33页 |
| ·统计势动力学理论 | 第33-34页 |
| ·煤对多组分气相介质的吸附特征 | 第34-37页 |
| ·煤对单组分气体的吸附能力 | 第34-35页 |
| ·煤对多组分气体的吸附特征 | 第35-36页 |
| ·CO_2置换CH_4或N_2降低CH_4分压 | 第36-37页 |
| ·煤吸附甲烷的过程 | 第37-38页 |
| ·影响煤吸附性的因素 | 第38-42页 |
| ·煤的解吸特征 | 第42-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甲烷和二氧化碳渗透试验 | 第45-59页 |
| ·煤的渗透性影响因数 | 第45-48页 |
| ·渗透率和应力应变的关系 | 第45-46页 |
| ·渗透率和温度的关系 | 第46-47页 |
| ·渗透率和孔裂隙结构的关系 | 第47-48页 |
| ·渗透率和电场的关系 | 第48页 |
| ·煤体渗透率公式推导 | 第48-49页 |
| ·甲烷和二氧化碳渗透试验 | 第49-51页 |
| ·试件的采集加工和实验设备 | 第49-51页 |
|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及渗透规律研究 | 第51-57页 |
| ·煤体对甲烷的渗透率 | 第52-54页 |
| ·煤体对二氧化碳的渗透率 | 第54-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试验 | 第59-75页 |
| ·注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技术概述 | 第59-61页 |
| ·注CO_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基本原理 | 第61-63页 |
| ·煤分子和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61-62页 |
| ·注CO_2开采煤层气的增产机理 | 第62-63页 |
| ·注二氧化碳驱替瓦斯试验 | 第63-65页 |
| ·试件的采集加工和试验设备安装 | 第63-64页 |
| ·试验方法 | 第64-65页 |
| ·试验结果分析及驱替规律研究 | 第65-73页 |
| ·二氧化碳驱替甲烷试验结果 | 第65-66页 |
| ·甲烷和二氧化碳吸附性差异 | 第66-67页 |
| ·甲烷解吸 | 第67-70页 |
| ·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以及二氧化碳煤层储存 | 第70-71页 |
| ·驱替过程产气变化和甲烷百分含量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5-79页 |
| ·主要结论 | 第75-77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和参加的项目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