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左传》中鲁国女子的精神风貌 | 第10-21页 |
第一节 嫁于本国的鲁国女子所具有的母国精神风貌 | 第10-12页 |
一、婚嫁女子对聘礼的重视 | 第10-11页 |
二、鲁国女子不善权谋且逆来顺受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嫁于异国的鲁国女子所具有的母国女子精神风貌 | 第12-14页 |
一、嫁于小国的鲁国女子所具有的母国精神风貌 | 第12-13页 |
二、嫁到大国的鲁国女子所具有的母国精神风貌 | 第13-14页 |
第三节 鲁国女子精神风貌形成的原因 | 第14-17页 |
一、周礼文化的传承 | 第14-16页 |
二、政治文化因素 | 第16页 |
三、地理环境 | 第16-17页 |
第四节 不同政治婚姻中鲁女精神风貌各异的原因 | 第17-21页 |
一、与杞、纪等小国联姻中鲁女风貌的形成原因 | 第17页 |
二、与宋、齐等大国联姻中鲁女风貌的形成原因 | 第17-21页 |
第二章: 齐、晋、宋、楚、秦五国女子精神风貌 | 第21-53页 |
第一节 齐国女子的精神风貌 | 第21-33页 |
一、嫁于本国的齐国女子所具有的母国精神风貌 | 第21-25页 |
二、嫁于异国的齐国女子所具有的母国精神风貌 | 第25-30页 |
三、齐国女子精神风貌形成的原因 | 第30-33页 |
第二节 晋国女子的精神风貌 | 第33-39页 |
一、嫁于本国的晋国女子所具有的母国精神风貌 | 第33-35页 |
二、嫁于异国的晋国女子所具有的母国精神风貌 | 第35-37页 |
三、晋国女子精神风貌形成的原因 | 第37-39页 |
第三节 宋国女子的精神风貌 | 第39-44页 |
一、嫁于本国与嫁于异国的宋女的共同精神风貌 | 第40-42页 |
二、宋国女子精神风貌形成的原因 | 第42-44页 |
第四节 楚国女子精神风貌 | 第44-49页 |
一、楚国女子所具有的母国精神风貌 | 第44-46页 |
二、楚国女子精神风貌形成的原因 | 第46-49页 |
第五节 秦国女子精神风貌 | 第49-53页 |
一、秦女“国家意识至上”的特点 | 第50-51页 |
二、秦女精神特点形成原因 | 第51-53页 |
第三章: 一些小诸侯国女子的精神风貌 | 第53-70页 |
第一节 郑国女子的精神风貌 | 第53-61页 |
一、郑国女子虽美色惑人却无阴谋之心 | 第53-56页 |
二、郑女精神风貌的成因 | 第56-61页 |
第二节 卫国女子的精神风貌 | 第61-66页 |
一、卫国女子的精神风貌 | 第61-63页 |
二、卫女精神风貌的成因 | 第63-66页 |
第三节 陈地女子自我意识强烈 | 第66-67页 |
第四节 莒地女子刚烈而有韧性 | 第67-68页 |
第五节 杞女强调自我意志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不同等级间女子精神风貌的差异 | 第70-79页 |
第一节 教育的差异造成女子不同的文化素养 | 第70-72页 |
一、教育内容的差异 | 第70-71页 |
二、不同的文化素养 | 第71-72页 |
三、时代的思想交替总是最先在贵族女子中体现出来 | 第72页 |
第二节 不同的婚姻形态形成女子不同的婚恋观 | 第72-76页 |
一、贵族女子婚姻遵从父兄之命,婚后存在非礼的男女关系 | 第72-74页 |
二、中下层女子婚前恋爱自由,成婚却需有父母之命 | 第74-75页 |
三、平民女子的离婚再嫁有时可以听凭己意,贵族女子却不行 | 第75页 |
四、贵族女子最深刻地体现了旧有婚姻制度的破坏 | 第75-76页 |
第三节 不同等级女子参政意识的深浅 | 第76-79页 |
一、贵族女子的干政意识较为普遍 | 第76-77页 |
二、平民女子尚能谤议时政,女奴只能做政治的牺牲品 | 第77-79页 |
第五章: 春秋诸国女子共通的风貌特征 | 第79-86页 |
第一节 “为人女”的风貌特点 | 第79-82页 |
一、少女时期天性烂漫,向往自由 | 第79-80页 |
二、春秋少女的“物”的特性 | 第80-82页 |
第二节 “为人妻”的风貌特点 | 第82-84页 |
一、“为人妻”者“父权”与“夫权”思想的斗争 | 第82-83页 |
二、“为人妻”者的政治才能 | 第83-84页 |
第三节 “为人母”的风貌特点 | 第84-86页 |
一、“为人母”者私欲更重 | 第84页 |
二、“为人母”者权欲更重 | 第84-86页 |
结语 | 第86-87页 |
附表1:《左传》中各国女性婚嫁表 | 第87-100页 |
附表2:《左传》中所有女性人物身份及事迹详情表 | 第100-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3页 |
个人简历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