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络合性能的理论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4页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和研究方法第10-14页
     ·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的背景知识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页
     ·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第10-11页
     ·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在合成与分析上的应用第11-12页
     ·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在处理重金属污染方面的应用第12页
     ·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在生物活性方面的应用第12页
     ·氮杂冠醚衍生物在表面活性剂方面的应用第12-13页
     ·氮杂冠醚及其衍生物形成的络合物的应用第13-14页
   ·计算化学原理及常用方法第14-18页
     ·分子力学法(Molecular Mechanics method,MM)第14-15页
     ·分子动力学法(Molecular Dynamics method,MD)第15页
     ·半经验分子轨道(MO)法第15-16页
     ·从头算(Ab initio)方法第16-17页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第17-18页
   ·常用计算基组及选择原则第18-22页
     ·最小基组(Minimal Basis Sets)第18-19页
     ·分裂价键基组(Split Valence Basis Sets)第19页
     ·极化函数基组(Polarization Function Basis Sets)第19-20页
     ·弥散函数基组(Diffusion Function Basis Sets)第20页
     ·高角动量基组(High Angular Momentum Basis Set)第20页
     ·有效核势基组(Effective core potential, ECP)第20-21页
     ·基组重叠误差(Basis set Superposition error,BSSE)第21-22页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内容第22-24页
     ·本文的研究思路第22页
     ·本文的研究方法第22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3-24页
第二章 五氮杂环化合物与金属离子的相互作用第24-38页
   ·前言第24-25页
   ·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第25-26页
     ·研究工具第25页
     ·方法第25页
     ·计算模型第25-26页
   ·结果与讨论第26-36页
     ·五氮唑环阴离子的几何结构参数和电荷分布第26-27页
     ·稀土金属与五氮唑环阴离子形成1:1 化学计量比络合物的稳定性第27-29页
     ·稀土金属与五氮唑环阴离子形成1:2 化学计量比络合物的稳定性第29-31页
     ·稀土金属与五氮唑环阴离子形成1:3 化学计量比络合物的稳定性第31-32页
     ·金属离子化合价和配位数对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第32-33页
     ·五氮唑环阴离子N5--金属离子络合物的几何结构及其稳定性第33-34页
     ·形成金属离子络合物过程的电荷转移及二阶相互作用能(NBO 分析)第34-35页
     ·配体分子的刚性大小对其与金属离子配位结合能力的影响第35-36页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三章 杂原子取代对12-冠-4 及其杂环类似物与金属离子配位结合能力的影响第38-52页
   ·前言第38-39页
   ·实验与研究方法第39-40页
     ·研究工具第39页
     ·计算模型第39页
     ·计算方法第39-40页
   ·结果与讨论第40-50页
     ·生成络合物结合焓的实验值与计算值比较——计算研究方法的确定第40-42页
     ·杂原子取代对络合物几何结构参数的影响第42-44页
     ·杂原子取代对冠醚与金属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第44-45页
     ·杂原子取代对形成金属络合物的二阶稳定化能和电荷迁移的影响第45-48页
     ·12-冠-4 及其杂环类似物形成金属络合物的热力学性质及频率分析第48-49页
     ·12-冠-4 及其杂环类似物生成金属络合物的AIM 拓扑参数第49-50页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氮杂原子数对氮杂冠醚与金属离子结合能力的影响第52-69页
   ·前言第52-53页
   ·实验研究方法与工具第53-54页
     ·模型第53页
     ·方法第53-54页
   ·结果与讨论第54-67页
     ·单氮杂12-冠-4 醚及其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稳定构型第54-56页
     ·二氮杂12-冠-4 醚及其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稳定构型第56-57页
     ·三氮杂12-冠-4 醚及其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稳定构型第57-59页
     ·四氮杂环十二烷及其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稳定构型第59-61页
     ·氮杂冠醚-金属离子络合物的几何结构参数随氮原子数的变化第61-62页
     ·氮原子数对氮杂冠醚与金属离子络合结合能力的影响第62-65页
     ·系列杂冠醚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时二阶稳定化能随氮原子数的变化第65-66页
     ·氮杂冠醚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时电荷转移量随氮原子数的变化第66-67页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五章 位置异构对二氮杂冠醚与金属离子配位能力的影响第69-94页
   ·前言第69-70页
   ·方法与工具第70-71页
     ·模型第70页
     ·方法第70-71页
   ·结果与讨论第71-92页
     ·二氮杂12-冠-4 及其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稳定构型和几何参数第71-73页
     ·二氮杂12-冠-4 与金属离子络合性能的位置效应第73-74页
     ·氮杂原子位置效应与二氮杂12-冠-4 和金属离子间的电荷转移第74-75页
     ·二氮杂12-冠-4 和金属离子络合的热力学参数变化与氮杂原子位置效应第75页
     ·二氮杂15-冠-5 及其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稳定构型和几何参数第75-78页
     ·二氮杂15-冠-5 与金属离子络合性能的位置效应第78-79页
     ·氮杂原子位置效应与二氮杂15-冠-5 和金属离子间的电荷转移第79页
     ·二氮杂15-冠-5 和金属离子络合的热力学参数变化与氮杂原子位置效应第79-80页
     ·二氮杂18-冠-6 及其金属离子络合物的稳定构型和几何参数第80-83页
     ·二氮杂18-冠-6 与金属离子络合性能的氮杂原子位置效应第83-84页
     ·氮杂原子位置效应与二氮杂18-冠-6 和金属离子间的电荷转移第84-85页
     ·氮杂原子位置效应与二氮杂18-冠-6 和金属离子络合的热力学参数变化第85-86页
     ·二氮杂冠醚与锂和钠络合物的 AIM 分析第86-88页
     ·电荷密度性质标准的思考第88-89页
     ·二氮杂15-冠-5 对碱金属离子配位结合选择性的理论与实验比较第89-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金属离子的特征参数与结合选择性的关系第94-102页
   ·前言第94-95页
   ·方法与手段第95-96页
     ·计算模型第95页
     ·计算细节与方法第95-96页
   ·结果与讨论第96-101页
     ·系列金属络合物生成的结合能和吉布斯生成自由能第96页
     ·金属离子的“能径比”及其与载体结合能力的关系第96-99页
     ·氮杂12-冠-4 与12-冠-4 对水中系列金属离子萃取性能的理论研究第99-101页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第七章 烷基取代对N 杂冠醚与金属离子络合选择性的影响第102-111页
   ·前言第102-103页
   ·计算模型与方法第103-104页
     ·计算模型第103-104页
     ·计算细节与方法第104页
   ·结果与讨论第104-110页
     ·氮杂12-冠-4 与碱金属离子络合能力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第104-106页
     ·支链数量对氮杂冠醚-碱金属离子结合选择性影响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第106-108页
     ·支链长短对氮杂12-冠-4 与碱金属离子络合能力的影响第108-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主要结论第111-112页
论文创新点第112页
问题与展望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25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乳腺癌的超声表现与ER、PR及C-erbB-2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18F-FDG PET/CT显像在诊断肺癌治疗后残留、复发与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