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垢溶垢机理的换热器在线清洗技术研究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说明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20页 |
1.1.1 乙烯生产车间急冷系统工艺简介 | 第17-18页 |
1.1.2 急冷系统换热器的结垢问题及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2.1 换热器污垢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2 换热器清洗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3 换热器防垢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25-26页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第二章 换热器结垢机理研究 | 第29-43页 |
2.1 结垢诱导期概论 | 第29-33页 |
2.1.1 结垢诱导期概念 | 第29-30页 |
2.1.2 结垢诱导期的作用机制 | 第30-33页 |
2.2 结垢诱导期的影响因素 | 第33-35页 |
2.3 诱导期理论模型 | 第35-36页 |
2.3.1 诱导期与表面能的理论关系式 | 第35-36页 |
2.3.2 析晶污垢诱导期模型 | 第36页 |
2.3.3 颗粒污垢诱导期模型 | 第36页 |
2.4 结垢实验 | 第36-41页 |
2.4.1 实验目的 | 第36-37页 |
2.4.2 实验原理 | 第37-38页 |
2.4.3 实验设备及内容 | 第38-39页 |
2.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三章 换热器溶垢机理研究 | 第43-61页 |
3.1 急冷换热器垢样成分分析 | 第43-49页 |
3.1.1 现场情况及介质判定 | 第43-46页 |
3.1.2 成分分析方法简述及仪器 | 第46-47页 |
3.1.3 分析结果与讨论 | 第47-48页 |
3.1.4 垢样的结垢反应 | 第48-49页 |
3.2 清洗剂溶垢机理 | 第49-51页 |
3.2.1 溶垢机制 | 第49页 |
3.2.2 溶剂的选择要求 | 第49-50页 |
3.2.3 清洗助剂的作用 | 第50-51页 |
3.3 垢样溶垢实验研究 | 第51-54页 |
3.3.1 实验内容 | 第51-53页 |
3.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3.3.3 E-124换热器污垢清洗剂的可取点 | 第54页 |
3.4 在线化学清洗剂的研制 | 第54-59页 |
3.4.1 清洗溶剂的确定 | 第54页 |
3.4.2 表面活性剂的确定 | 第54-56页 |
3.4.3 清洗参数的确定 | 第56-58页 |
3.4.4 最终清洗剂配方的确定 | 第58-5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现场在线清洗试验 | 第61-71页 |
4.1 现场在线化学清洗系统 | 第61-65页 |
4.1.1 在线清洗系统工作流程 | 第61-62页 |
4.1.2 清洗系统基本配件 | 第62-65页 |
4.2 清洗过程的实施 | 第65-67页 |
4.2.1 清洗前准备 | 第65-66页 |
4.2.2 循环清洗步骤 | 第66页 |
4.2.3 清洗后处理 | 第66-67页 |
4.3 清洗效果分析 | 第67-68页 |
4.3.1 清洗报告分析 | 第67页 |
4.3.2 旁通阀开度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4.3.3 流量监控结果分析 | 第68页 |
4.4 成本分析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换热器工况模拟 | 第71-85页 |
5.1 引言 | 第71-72页 |
5.2 换热器流动与传动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72-75页 |
5.2.1 流体流动与传动的数学模型 | 第72-73页 |
5.2.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73-74页 |
5.2.3 边界条件与求解设置 | 第74-75页 |
5.3 换热器管壳程的数值模拟结果 | 第75-77页 |
5.3.1 换热器的温度场分析 | 第75-76页 |
5.3.2 换热器的压力场分析 | 第76-77页 |
5.4 不同流体入口速度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77-80页 |
5.4.1 入口速度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78页 |
5.4.2 入口速度对压力场的影响 | 第78-80页 |
5.5 折流板间距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 第80-83页 |
5.5.1 折流板间距对温度场的影响 | 第80-81页 |
5.5.2 折流板间距对压力场的影响 | 第81-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总结 | 第85-86页 |
6.2 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95-96页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