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页 |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的概述 | 第14-17页 |
·车牌自动识别系统的原理 | 第15页 |
·现有的车牌自动识别系统 | 第15-16页 |
·车牌自动识别技术发展概况 | 第16-17页 |
·高速运动下车牌自动识别的一些新问题 | 第17页 |
·课题主要研究任务 | 第17页 |
·本文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基于PSF 估计和空域参数自适应正则化的运动模糊恢复方法 | 第20-33页 |
·运动模糊图像的退化模型 | 第20页 |
·运动模糊恢复算法概述 | 第20-21页 |
·点扩展函数的估计 | 第21-26页 |
·RADON 变换的原理 | 第22-23页 |
·基于RADON 变换的运动模糊方向的鉴别 | 第23页 |
·基于模糊集的运动模糊长度的鉴别 | 第23-26页 |
·基于空域参数自适应正则化的运动模糊恢复 | 第26-28页 |
·正则化图像恢复的基本模型 | 第26页 |
·参数自适应的正则化 | 第26-27页 |
·基于空域参数自适应的正则化恢复算法的流程 | 第27-28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28-32页 |
·PSF 估计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28-30页 |
·空域参数自适应正则化恢复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模糊支持向量回归的模糊恢复方法 | 第33-40页 |
·算法形成的背景 | 第33页 |
·基于模糊支持向量回归的恢复方法 | 第33-37页 |
·支持向量回归的原理 | 第33-35页 |
·模糊支持向量回归的原理 | 第35-36页 |
·模糊支持向量回归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 第36页 |
·基于模糊支持向量回归的图像恢复 | 第36-37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基于混沌遗传的车牌定位 | 第40-49页 |
·车牌定位方法的发展概况 | 第40-41页 |
·基于灰度图像的车牌定位算法简介 | 第40-41页 |
·基于彩色图像的车牌定位算法简介 | 第41页 |
·基于混沌遗传的车牌定位方法 | 第41-45页 |
·算法的形成 | 第41-42页 |
·混沌遗传算法的原理 | 第42-43页 |
·混沌遗传算法的步骤 | 第43页 |
·车牌定位的适应度函数的确定 | 第43-44页 |
·混沌遗传车牌定位方法的步骤 | 第44-45页 |
·混沌遗传车牌定位方法的主要参数设置 | 第4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45-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五章 车牌倾斜校正 | 第49-62页 |
·车牌的倾斜模式及校正步骤 | 第49-50页 |
·倾斜模式 | 第49-50页 |
·校正步骤 | 第50页 |
·传统的水平倾斜校正方法 | 第50-53页 |
·HOUGH 变换法 | 第50-52页 |
·旋转投影法 | 第52-53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53页 |
·基于角点检测和惯性主轴的车牌水平倾斜校正方法 | 第53-56页 |
·算法的形成和基本思想 | 第53页 |
·基于HARRIS 角点检测的角点信息提取 | 第53-54页 |
·改进的HARRIS 角点检测 | 第54-55页 |
·基于角点惯性主轴的倾斜检测与校正 | 第55-56页 |
·车牌水平校正结果分析及比较 | 第56-59页 |
·水平校正结果 | 第56-58页 |
·算法复杂度分析与运算时间的比较 | 第58-59页 |
·车牌的后续校正 | 第59-61页 |
·车牌字符区上下边界的划定 | 第59-60页 |
·车牌垂直倾斜校正 | 第60页 |
·车牌左右边界的划定 | 第60-61页 |
·车牌后续校正结果及分析 | 第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车牌字符分割 | 第62-72页 |
·车牌图像的二值化 | 第62-64页 |
·二值化基础 | 第62页 |
·最小交叉熵阈值分割方法 | 第62-64页 |
·基于二维最小交叉熵阈值分割的快速迭代算法 | 第64-67页 |
·二维直方图 | 第64-65页 |
·二维最小交叉熵阈值分割的快速迭代算法 | 第65-67页 |
·本文二值化方法的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反色操作 | 第68页 |
·图像滤波去噪 | 第68-70页 |
·车牌字符分割及结果 | 第70-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72-73页 |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0页 |
在读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