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绪论:选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 第8-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2页 |
2. 研究的总体评价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3页 |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二、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 第14-21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思想 | 第14-17页 |
1. 社会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社会基本矛盾原理 | 第14-15页 |
2. 社会建设的根本内容——以改变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建设 | 第15-16页 |
3. 社会建设的发展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16页 |
4. 资本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质——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 第16-17页 |
(二) 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 | 第17-21页 |
1.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 第17-19页 |
2.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关键——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 第19-20页 |
3.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平等相处、民主协商、自由发展的局面 | 第20-21页 |
三、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理念 | 第21-29页 |
(一) 社会建设的出发点 | 第21-23页 |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第21-22页 |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22-23页 |
(二) 社会建设的目标——“三个有利于”标准 | 第23-25页 |
1.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和以人为本的统一 | 第23-24页 |
2.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共同富裕愿望的实现路径和丰富内涵的集中体现 | 第24-25页 |
3.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社会稳定思想的实现条件的集中体现 | 第25页 |
(三) 社会建设的主体 | 第25-29页 |
1.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 第25-26页 |
2. 调动一切因素,形成多元主体格局 | 第26-29页 |
四、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29-38页 |
(一) 优先发展教育 | 第29-30页 |
1. 教育是发展之本 | 第29页 |
2. 推进教育改革 | 第29-30页 |
(二) 高度重视就业 | 第30-31页 |
1. 解决就业的基本理念 | 第31页 |
2. 解决就业的具体途径 | 第31页 |
(三) “先富、后富、共富“收入分配思想 | 第31-33页 |
1. 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 第32页 |
2. “先富、后富、共富”理论体现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针 | 第32页 |
3. “先富、后富、共富”理论体现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 | 第32-33页 |
(四) 社会保障思想 | 第33-34页 |
1.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33页 |
2.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3-34页 |
(五) 医疗卫生思想 | 第34-35页 |
1. 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社会效益性 | 第34页 |
2.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关键 | 第34-35页 |
3. 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 | 第35页 |
(六) 社会管理思想 | 第35-38页 |
1. 坚持党团组织领导 | 第35页 |
2. 加强政府责任 | 第35-36页 |
3. 重视群众参与 | 第36页 |
4. 保护生态环境 | 第36-38页 |
五、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38-43页 |
(一) 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 | 第38-41页 |
1. 在出发点上的新发展 | 第38-39页 |
2. 在目标上的新发展 | 第39-40页 |
3. 在主体上的新发展 | 第40页 |
4. 在主要任务上的新发展 | 第40-41页 |
(二) 科学发展观的社会建设思想是邓小平社会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第41-43页 |
1. 社会建设原则更加明确——公平正义 | 第42页 |
2. 社会建设重点更加突出——改善民生 | 第42页 |
3. 社会建设格局更加科学——城乡统筹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