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视域下滇中集镇型聚落形态的演化--以江川县江城镇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本文的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江城古镇的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国内外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聚落演化的动态 | 第15-17页 |
·国外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聚落演化的动态 | 第15-16页 |
·国内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聚落演化的动态 | 第16-17页 |
·概念阐释、研究内容与研究特色 | 第17-19页 |
·相关概念涵义 | 第17-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特色 | 第19页 |
·文化人类学应用于聚落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江城古镇形成、发展和衰退的演化历程分析 | 第22-38页 |
·江城古镇的自然环境状况 | 第22-24页 |
·自然环境和区位关系 | 第22-23页 |
1、位置面积和区位关系 | 第22页 |
2、气候特征、地貌和地形 | 第22-23页 |
·经济状况和物产资源 | 第23-24页 |
·历史文化背景 | 第24-25页 |
·民族构成变迁 | 第24-25页 |
·文化背景 | 第25页 |
·江城古镇形成和发展历程分析 | 第25-34页 |
·江川、江城的建置和区划变迁 | 第25-27页 |
·明末至清初演化的形成期 | 第27-29页 |
1、经济发展为基础 | 第27-28页 |
2、古道的促进作用 | 第28-29页 |
3、政治促成的表现 | 第29页 |
·清初至民国末期的发展及繁荣期 | 第29-32页 |
1、社会背景 | 第29-30页 |
2、区域政治中心向政治文化中心的转变 | 第30-31页 |
3、崇祀建筑建造对城镇功能的完善 | 第31-32页 |
·解放后至当代的衰退和转型期的 | 第32-34页 |
1、“重耕读,轻工商”社会背景 | 第32-33页 |
2、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 | 第33-34页 |
·江城古镇形成、发展及衰退的因素分析 | 第34-36页 |
·自然因素 | 第34-35页 |
·社会因素 | 第35-36页 |
1、政治因素的直接作用 | 第35页 |
2、经济的主导作用 | 第35页 |
3、社会文化的间接作用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江城镇形态宏观层面文化人类学分析 | 第38-62页 |
·江城镇基址选定 | 第38-41页 |
·土和水的依托为基础 | 第38页 |
·传统的风水观为理念 | 第38-41页 |
1、负阴抱阳,面南背北 | 第39-40页 |
2、生态的防灾思想 | 第40-41页 |
·江城镇整体布局形态的分析 | 第41-55页 |
·自然条件和功能要求为基础的形态特征 | 第41-45页 |
1、自然条件和地形地貌的影响 | 第41-43页 |
2、功能要求和区位状态的影响 | 第43-45页 |
·风水观对形态的影响 | 第45-47页 |
1、龟城的形态 | 第45页 |
2、文脉祈愿 | 第45-47页 |
·中原“礼制”影响的布局体现 | 第47-52页 |
1、精神中心的形成 | 第49-50页 |
2、“人神共治”的基本格局 | 第50-52页 |
·整体形态的形成分析 | 第52-55页 |
1、建城以前的形态 | 第52页 |
2、建城以后的形态 | 第52-53页 |
3、城墙失去后的形态 | 第53页 |
4、“城”与“村” | 第53-55页 |
·路网结构形态演变分析 | 第55-60页 |
·民国与现代路网结构的比较 | 第55-57页 |
·街巷的景观形态特点 | 第57-60页 |
1、活动的连续性 | 第57-58页 |
2、“外”与“内”的性格特点 | 第58页 |
3、居外活动的多层次性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四章 江城镇形态微观层面文化人类学分析 | 第62-90页 |
·江城镇的居住建筑体系形态的演化 | 第62-77页 |
·汉族杂聚的状态 | 第62页 |
·传统家庭构成、生活方式及建房习俗 | 第62-63页 |
·风水中的生态因素对民居形态的影响 | 第63-65页 |
·“礼”文化和“中和”思想的外显 | 第65-77页 |
1、主要建筑形制类型分析 | 第66-73页 |
2、“礼”文化和“中和”思想的建筑体现 | 第73-74页 |
3、与江城周围村落形态的比较 | 第74-77页 |
·商业建筑体系形态及布局形态的演化 | 第77-81页 |
·经济活动历程和经济模式 | 第77-78页 |
1、商业发展过程 | 第77页 |
2、经营模式和主要行业 | 第77-78页 |
·商业手工业建筑的形制演化 | 第78-81页 |
1、商业建筑概况 | 第78页 |
2、主要建筑形态分析 | 第78-81页 |
3、建筑形态的局限及发展 | 第81页 |
·崇祀建筑体系形态的演化 | 第81-88页 |
·民间文化信仰与神祀建筑 | 第81-85页 |
1、民俗文化信仰 | 第81-83页 |
2、神祀建筑的文化背景及形制 | 第83-85页 |
1)、神的祭祀 | 第83-84页 |
2)、人的祭祀 | 第84-85页 |
·中原儒学教化与文祀建筑 | 第85-88页 |
1、儒学文化背景及发展 | 第85页 |
2、“庙学合一” | 第85-87页 |
3、儒学声势之强化 | 第87-88页 |
4、新文化的倡导 | 第88页 |
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江城古镇形态演变的分析及对保护更新的探讨 | 第90-103页 |
·对滇中集镇型聚落形态演变的启示 | 第90-94页 |
·江城镇形态演变的外部特性机制 | 第90-92页 |
1、自然灾害 | 第90-92页 |
2、兵事和政治文化运动 | 第92页 |
·江城镇形态演变的内部共性机制 | 第92-94页 |
1、城镇形态对社会内容的适应 | 第92-93页 |
2、城镇形态与文化演变的同步 | 第93-94页 |
·江城古镇存在的价值 | 第94-96页 |
·学术价值 | 第94-95页 |
·社会文化的价值 | 第95页 |
·旅游价值 | 第95-96页 |
·江城镇聚落的现状 | 第96-99页 |
·民居的使用价值的萎缩 | 第96-97页 |
·崇祀建筑和商业建筑功能的转变 | 第97-98页 |
1、崇祀建筑功能退化、转变及现状 | 第97-98页 |
2、古商业建筑的功能和现状 | 第98页 |
·现代交通要求与原古镇道路系统的矛盾 | 第98-99页 |
·现实对历史的沿承和发展 | 第99-101页 |
·对古镇宏观层次发展的策略 | 第99-100页 |
1、与周边的协调发展 | 第99-100页 |
2、古镇街道的改造 | 第100页 |
3、现有的格局保护 | 第100页 |
·对古镇微观层次发展的策略 | 第100-101页 |
1、保护和修复型 | 第100页 |
2、改造型 | 第100-101页 |
3、更新型 | 第101页 |
·对本地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看法 | 第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附录A (图片目录) | 第106-110页 |
附录B (相关文献资料) | 第110-112页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