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缩略词 | 第6-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3页 |
·拟南芥简介 | 第12-13页 |
·拟南芥的特征 | 第12-13页 |
·模式植物拟南芥的研究 | 第13页 |
·植物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 | 第13-21页 |
·拟南芥花药的发育 | 第14-20页 |
·受精作用 | 第20-21页 |
·植物雄配子体形成及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21-25页 |
·植物雄配子体的形成及功能 | 第21-22页 |
·植物雄配子体发育相关基因 | 第22-25页 |
·植物雄性不育及其应用 | 第25-26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表型特征 | 第25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分类 | 第25-26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基因工程应用 | 第26页 |
·植物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获取方法 | 第26-31页 |
·植物雄性不育突变体的获取方法 | 第27-28页 |
·Ac/Ds系统简介 | 第28-29页 |
·基因陷阱技术 | 第29-30页 |
·Ac/Ds转座子基因陷阱技术构建雄配子体型突变体的方法 | 第30-31页 |
·TAIL-PCR技术简介 | 第31-32页 |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2-33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49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5页 |
·植物材料、菌株及质粒载体 | 第33页 |
·各种酶及试剂 | 第33页 |
·植物培养材料 | 第33-34页 |
·实验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常用培养基和溶液配制 | 第35-36页 |
·培养基配制 | 第35页 |
·常用溶液配制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9页 |
·植物培养及生长条件 | 第36页 |
·遗传学类实验方法 | 第36-37页 |
·细胞生物学类实验方法 | 第37-39页 |
·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形态 | 第37页 |
·花粉Alexander染色 | 第37页 |
·花粉DAPI染色 | 第37-38页 |
·花粉体外萌发培养 | 第38页 |
·GUS基因组织化学染色法 | 第38-39页 |
·分子生物学类实验方法 | 第39-49页 |
·拟南芥基因组DNA提取 | 第39页 |
·TAIL-PCR方法 | 第39-42页 |
·普通PCR扩增 | 第42页 |
·PCR产物的TA克隆 | 第42-43页 |
·菌体培养 | 第43页 |
·菌种保存 | 第43页 |
·质粒提取 | 第43-45页 |
·E.coli超级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5-46页 |
·质粒酶切 | 第46页 |
·连接反应 | 第46页 |
·质粒转化(E.coli) | 第46页 |
·核酸的电泳 | 第46页 |
·DNA片段的回收 | 第46-47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7-48页 |
·电击转化农杆菌 | 第48页 |
·拟南芥植株的转化及抗性苗的筛选 | 第48-49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75页 |
·kd268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 第49-50页 |
·kd268突变体自交Kan分离比 | 第49页 |
·kd268突变体与Ler野生型正反交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kd268突变体表型观察 | 第50-53页 |
·kd268突变体花粉形态观察 | 第50-51页 |
·花粉Alexander染色 | 第51-52页 |
·花粉的DAPI染色 | 第52页 |
·花粉体外萌发 | 第52-53页 |
·kd268突变体植株表型观察 | 第53页 |
·kd268突变体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与恢复突变分析 | 第53-75页 |
·TAIL-PCR方法定位kd268突变体Ds插入位点 | 第54-58页 |
·Edwards法提取kd268突变体植株基因组DNA | 第55页 |
·TAIL-PCR扩增突变体Ds插入位点两侧侧翼序列 | 第55-56页 |
·验证PCR | 第56-58页 |
·At2g37680、At2g37690基因克隆和恢复突变载体的构建 | 第58-67页 |
·At2g37680基因的克隆 | 第58-63页 |
·At2g37690基因的克隆 | 第63-67页 |
·kd268突变体恢复突变分析 | 第67-71页 |
·At2g37680基因对kd268突变体植株的恢复突变分析 | 第68-69页 |
·At2g37690基因对kd268突变体植株的恢复突变分析 | 第69-71页 |
·At2g37690基因组织定位情况初步分析 | 第71-75页 |
·At2g37690 promotor::GUS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71-74页 |
·At2g37690基因的组织定位情况初步分析 | 第74-75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5-77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kd268突变体为雄配子体型雄性不育突变体 | 第77页 |
·kd268突变体花粉发育缺陷 | 第77页 |
·kd268突变体植株表现为营养体生长缺陷 | 第77页 |
·TAIL-PCR方法定位kd268突变体Ds插入位点 | 第77-78页 |
·At2g37690全长基因组序列能够互补kd268突变体植株 | 第78页 |
·At2g37690基因组织定位为组成形表达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引物附表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