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隧道工程论文--隧道结构理论论文

长大隧道、隧道群空气动力效应算法研究及应用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6-25页
     ·研究方法的进展第16-22页
     ·长大隧道、隧道群空气动力效应研究进展第22-24页
     ·存在的问题第24-25页
 §1.3 本文的工作第25-28页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点第25-26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隧道空气动力效应三维/一维耦合算法第28-50页
 §2.1 引言第28-29页
 §2.2 隧道内一维流场数值计算方法第29-36页
     ·一维数学模型及计算模型改进措施第29-30页
     ·特征方程第30-34页
     ·特征方程的求解第34-35页
     ·隧道入口处边界条件第35页
     ·车体表面压力的稳定求解方法第35-36页
 §2.3 隧道出口三维流场数值模拟方法第36-46页
     ·三维数学模型第36-37页
     ·物理空间与计算空间的转换第37-39页
     ·控制方程的离散第39-40页
     ·基于非正交曲线坐标系下可压缩SIMPLE算法第40-44页
     ·三维分区算法第44-45页
     ·三维模型数值边界条件第45-46页
 §2.4 三维算法与一维算法的数据交换第46-47页
 §2.5 三维/一维耦合算法计算软件第47页
 §2.6 本章小结第47-50页
第三章 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效应试验方法及算法验证第50-63页
 §3.1 引言第50-51页
 §3.2 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效应实车试验第51-53页
     ·实车试验简介第51-52页
     ·实车试验重复性分析第52-53页
 §3.3 列车/隧道耦合空气动力效应动模型实验第53-58页
     ·动模型实验系统简介第53-54页
     ·模型实验的相似性第54-57页
     ·动模型实验重复性分析第57-58页
 §3.4 数值算法的验证第58-62页
     ·数值计算结果与实车试验对比第59-60页
     ·数值计算结果与动模型实验对比第60-62页
 §3.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四章 单列车高速通过长大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研究第63-93页
 §4.1 引言第63页
 §4.2 隧道内压力变化及微气压波形成的机理研究第63-68页
     ·隧道内压缩波、膨胀波形成机理的研究第63-65页
     ·单列车过隧道时隧道内压力变化历程第65-67页
     ·隧道出口微气压波特征第67-68页
 §4.3 单列车通过隧道时隧道内压力变化幅值最大点位置的确定第68-72页
 §4.4 单列车通过长大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第72-91页
     ·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第72-77页
     ·阻塞比的影响第77-81页
     ·隧道长度的影响第81-89页
     ·列车编组长度的影响第89-91页
 §4.5 本章小结第91-93页
第五章 列车在长大隧道内高速交会空气动力效应研究第93-106页
 §5.1 引言第93页
 §5.2 列车在隧道内交会瞬态空气压力波变化历程第93页
 §5.3 列车在隧道内交会计算结果比较验证第93-95页
 §5.4 列车在隧道内交会压力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95-104页
     ·列车运行速度的影响第95-97页
     ·阻塞比的影响第97-99页
     ·隧道长度的影响第99-101页
     ·列车编组长度的影响第101-103页
     ·交会位置的影响第103-104页
 §5.5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第六章 隧道群空气动力效应研究第106-117页
 §6.1 引言第106页
 §6.2 列车通过隧道群时隧道内压力变化第106-109页
 §6.3 列车通过隧道群时微气压波计算结果的验证第109页
 §6.4 单车通过隧道群空气动力效应研究第109-112页
     ·两隧道间的间距对微气压波的影响第109-111页
     ·两隧道长度对微气压波的影响第111-112页
 §6.5 两列车通过隧道群空气动力效应研究第112-115页
     ·两隧道间的间距对微气压波的影响第112-113页
     ·两隧道长度对微气压波的影响第113-115页
 §6.6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七章 长大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的缓解措施第117-139页
 §7.1 引言第117页
 §7.2 动模型实验结果分析及数值计算结果比较验证第117-123页
     ·断面扩大型缓冲结构实验结果分析及比较验证第117-120页
     ·喇叭型缓冲结构试验结果分析及比较验证第120-123页
 §7.3 缓冲结构缓解微气压波的机理研究第123-125页
     ·断面扩大型缓冲结构第123-124页
     ·喇叭型缓冲结构第124-125页
 §7.4 断面扩大型缓冲结构对长大隧道微气压波的缓解效果研究第125-131页
     ·断面扩大型缓冲结构参数的影响第125-127页
     ·断面扩大型缓冲结构对不同长度隧道微气压波的缓解第127-131页
 §7.5 喇叭型缓冲结构对长大隧道微气压波的缓解效果研究第131-136页
     ·喇叭型缓冲结构参数的影响第131-133页
     ·喇叭缓冲结构对不同长度隧道微气压波的缓解第133-136页
 §7.6 改变缓冲结构参数对7 km长隧道微气压波的影响第136-138页
 §7.7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第八章 结论第139-143页
 §8.1 主要工作及结论第139-142页
     ·隧道空气动力效应三维/一维耦合算法第139-140页
     ·长大隧道空气动力效应第140-141页
     ·隧道群空气动力效应第141页
     ·缓冲结构设置条件第141-142页
 §8.2 论文工作展望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第143-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55-156页

论文共1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帛书《黄帝四经》研究
下一篇:山东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