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化学基础理论论文--煤的热解与转化论文

中低阶煤热解过程中挥发物反应行为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煤和煤热解概述第14-15页
        1.2.1 煤分类方法概述第14-15页
        1.2.2 煤热解第15页
    1.3 自由基概述第15-16页
    1.4 煤焦油分类方法概述第16页
    1.5 焦油组成的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第16-17页
    1.6 煤热解过程的影响因素第17-20页
        1.6.1 温度、停留时间和供氢溶剂对自由基浓度的影响第17-18页
        1.6.2 加热速率、催化剂和气速对自由基浓度的影响第18-19页
        1.6.3 煤阶和煤的粒径对自由基浓度的影响第19页
        1.6.4 流化床中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影响第19页
        1.6.5 二段炉中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影响第19页
        1.6.6 焦油离线加热时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影响第19-20页
    1.7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7.1 存在的问题第20页
        1.7.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挥发物反应后的焦油自由基和结焦信息第21-37页
    2.1 实验部分第21-23页
        2.1.1 样品准备第21页
        2.1.2 热解实验第21-22页
        2.1.3 样品分析第22-23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3-35页
        2.2.1 不同二段炉条件下各产物的收率第23-25页
        2.2.2 挥发物经历二次反应后的焦的分析第25-29页
        2.2.3 不同二段炉条件下焦油的自由基浓度第29-32页
        2.2.4 焦油g值、线宽第32-35页
    2.3 本章结论第35-37页
第三章 挥发物的反应对焦油组成的影响第37-53页
    3.1 液体产品分析第37-40页
        3.1.1 Coke、pitch和oil的定量第37-38页
        3.1.2 模拟蒸馏第38页
        3.1.3 液相色谱分析第38-39页
        3.1.4 高效液相色谱对油品族组成保留时间的确定第39-40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40-51页
        3.2.1 Tar的组成第40-43页
        3.2.2 焦油THF可溶物(pitch+oil)的组分分布第43-48页
        3.2.3 正己烷可溶物(oil)的组分分布第48-51页
    3.3 本章结论第51-53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53-55页
    4.1 论文总结第53页
    4.2 本文创新点第53页
    4.3 下一步工作建议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1页
致谢第61-63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65页
作者及导师介绍第65-67页
附件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东省制造业生产率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水蓼总黄酮、挥发油的分离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