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分级水平浓淡煤粉燃烧器降低NO_X排放的数值模拟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四角切圆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FLUENT软件简介 | 第13-15页 |
| ·FLUENT软件的模型 | 第13-14页 |
| ·利用FLUENT软件的优势 | 第14-15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第2章 炉内三维燃烧过程数值模拟的相关模型 | 第16-34页 |
| ·气相湍流模型 | 第16-22页 |
| ·微观模拟 | 第16-17页 |
| ·概率密度函数模拟 | 第17页 |
| ·统观模拟 | 第17-18页 |
| ·本文选用的模型 | 第18-22页 |
| ·气固两相流动模型 | 第22-26页 |
| ·单流体模型 | 第22页 |
| ·小滑移模型 | 第22-23页 |
| ·双流体模型 | 第23页 |
| ·颗粒轨道模型 | 第23-24页 |
| ·本文选用的模型 | 第24-26页 |
| ·辐射换热模型 | 第26-28页 |
| ·热流法 | 第26页 |
| ·蒙特卡洛法 | 第26-27页 |
| ·离散坐标法 | 第27页 |
| ·本文选用的模型 | 第27-28页 |
| ·煤粉燃烧模型 | 第28-33页 |
| ·挥发分热解模型 | 第28-30页 |
| ·挥发分燃烧模型 | 第30-31页 |
| ·焦炭燃烧模型 | 第31-32页 |
| ·本文选用的模型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煤燃烧过程中NOX生成机理的模型研究 | 第34-45页 |
| ·煤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和控制 | 第34-44页 |
| ·煤中氮的存在形式和NOX前驱物的生成 | 第34-37页 |
| ·NOX的生成和还原途径 | 第37-41页 |
| ·NOX污染物生成模型 | 第41-43页 |
| ·本文选用的模型 | 第43-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高井电厂2 号锅炉炉内燃烧过程的数值模拟 | 第45-62页 |
| ·模拟对象概况 | 第45-48页 |
| ·数学模型及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 ·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 ·气相方程边界条件 | 第49-50页 |
| ·颗粒相方程边界条件 | 第50页 |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0-61页 |
| ·两种计算工况的说明 | 第50-51页 |
| ·模型和计算方法的可行性及与试验结果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 ·炉内矢量场分析 | 第52-53页 |
| ·温度场分析 | 第53-57页 |
| ·气体组分分布 | 第57-59页 |
| ·不经过浓缩的煤粉燃烧器与水平浓淡燃烧器的比较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5章 NOX生成的数值模拟 | 第62-70页 |
| ·利用FG-DVC模型计算氮氧化物 | 第63-65页 |
| ·二次风配风方式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 第65-66页 |
| ·倒塔配风时氧量对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 | 第66-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