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第一章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现状 | 第12-31页 |
| ·脂肪肝及其诊断和病因 | 第12-13页 |
| ·脂肪肝诊断及其分类 | 第12页 |
| ·脂肪肝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12-13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诊断和病因 | 第13-16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 | 第13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 第14-15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及分类 | 第15-16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及预后和转归 | 第16页 |
| ·脂和脂肪酸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 ·脂 | 第16-17页 |
| ·脂肪酸 | 第17-18页 |
| ·不饱和脂肪酸 | 第18-20页 |
| ·肝脏在脂代谢中的作用 | 第20-24页 |
| ·肝脏的脂类代谢 | 第20-23页 |
| ·肝脏的磷脂代谢 | 第23页 |
| ·肝脏的脂蛋白代谢 | 第23-24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 第24-29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学 | 第24-25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 | 第25-26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代谢紊乱 | 第26-27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脂肪酸 | 第27-29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 ·课题来源 | 第29页 |
|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9-31页 |
| 第二章 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浆和血小板磷脂脂肪酸成分的测定 | 第31-36页 |
| ·课题设计 | 第31页 |
|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 ·研究方法 | 第31页 |
| ·血样采集及分离 | 第31-32页 |
| ·血液样本的采样 | 第31-32页 |
| ·血清的分离 | 第32页 |
| ·血浆和血小板的分离 | 第32页 |
|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第32页 |
| ·血浆和血小板磷脂脂肪酸的测定 | 第32-3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2-33页 |
| ·试剂 | 第33页 |
| ·实验方法及过程 | 第33-35页 |
| ·统计方法 | 第35-36页 |
| 第三章 结果 | 第36-53页 |
| ·图谱鉴定 | 第36-39页 |
| ·TLC示意图谱 | 第36页 |
| ·GC图谱 | 第36-39页 |
| ·一般情况 | 第39-40页 |
| ·生理参数 | 第40-42页 |
| ·血液生化参数 | 第42-45页 |
| ·血浆磷脂脂肪酸 | 第45-47页 |
| ·血小板磷脂膜脂肪酸 | 第47-50页 |
|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0-52页 |
|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0-51页 |
|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51-52页 |
| ·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53-63页 |
|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生理、生化相关参数分析 | 第53-57页 |
| ·NAFLD与BMI的关系 | 第53-54页 |
| ·NAFLD与血压的关系 | 第54页 |
| ·NAFLD与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关系 | 第54页 |
| ·NAFLD与血脂相关指标的关系 | 第54-55页 |
| ·NAFLD与UA的关系 | 第55页 |
| ·NAFLD与Lp(a)的关系 | 第55-56页 |
| ·NAFLD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 | 第56-57页 |
| ·血浆磷脂脂肪酸和血小板磷脂脂肪酸 | 第57-61页 |
| ·血浆磷脂脂肪酸 | 第57-59页 |
| ·血小板磷脂脂肪酸 | 第59-61页 |
| ·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 附录 | 第68-70页 |
| 中英文对照及缩写 | 第68-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