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3页 |
| 前言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 1.植物挥发物的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花中的挥发物 | 第15-17页 |
| ·虫害诱导释放的挥发物:功能 | 第17-19页 |
| ·植物挥发物对昆虫的行为影响 | 第19页 |
| 2.二化螟性信息素的研究进展及触角电位技术的应用 | 第19-24页 |
| ·二化螟的交配习性与性信息素释放节律 | 第19-20页 |
| ·二化螟性信息素的成分 | 第20页 |
| ·二化螟性信息素在虫情测报和防治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 ·虫情预测 | 第20-21页 |
| ·大量诱捕 | 第21-22页 |
| ·干扰交配 | 第22页 |
| ·触角电位技术在昆虫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 ·触角电位-气相色谱联用仪(GC-EAG) | 第23-24页 |
| ·性信息素结构的鉴定 | 第23-24页 |
| ·检测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 | 第24页 |
| 3.植物挥发物与昆虫性信息素协同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 4.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二化螟对植物挥发物及与性信息素混合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 | 第27-40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供试虫源 | 第28页 |
| ·供试试剂 | 第28页 |
| ·触角电位仪 | 第28-29页 |
| ·触角电位(EAG)反应 | 第29页 |
| ·数据分析 | 第29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29-38页 |
| ·二化螟成虫对不同标准化合物的EAG反应 | 第29-31页 |
| ·标准化合物与二化螟性信息素的协同作用 | 第31-34页 |
| ·二化螟雌、雄蛾对几种挥发物刺激的剂量反应 | 第34-36页 |
| ·二化螟雌、雄蛾触角电位值的恢复速率(电位值/恢复时间) | 第36-38页 |
| 3.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三章 水稻二化螟性信息素和诱捕器组合的田间诱蛾效果比较 | 第40-50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 ·诱芯 | 第41页 |
| ·诱捕器装置 | 第41-42页 |
| ·水盘诱捕器 | 第41-42页 |
| ·筒型诱捕器 | 第42页 |
| ·四角铁架 | 第42页 |
|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 ·数据分析 | 第43页 |
| 2.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 ·各诱捕装置的诱蛾情况 | 第43-45页 |
| ·A装置与B装置对越冬代诱蛾效果比较 | 第45-46页 |
| ·四种诱捕装置对二化螟一代雄虫的诱捕效果比较 | 第46-47页 |
| ·四种诱捕装置对二化螟二代雄虫的诱捕效果比较 | 第47-48页 |
| 3.讨论 | 第48-50页 |
| 第四章 性外信息素防治单、双季稻二化螟的田间效果评价 | 第50-59页 |
| 1.材料与方法 | 第50-53页 |
| ·2005年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 | 第50-51页 |
| ·2006年毛细管诱芯诱捕器 | 第51-53页 |
|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 2.结果 | 第53-58页 |
| ·2005年橡皮塞诱芯-水盘诱捕器 | 第53-54页 |
| ·2006年毛细管诱芯诱捕器 | 第54-58页 |
| 3.讨论 | 第58-59页 |
| 第五章 总讨论 | 第59-62页 |
| 1.试验结果讨论 | 第59-60页 |
| 2.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60-61页 |
| 3.今后应继续研究的几个问题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