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的评价与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候选标准物质的研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部分 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的评价 | 第11-32页 |
一、背景和原理 | 第12-14页 |
二、器材与试剂 | 第14-16页 |
·主要器材 | 第14-15页 |
·试剂 | 第15页 |
·样本 | 第15-1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6-20页 |
·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滤器的影响 | 第16-17页 |
·不同比色皿间的差异 | 第17页 |
·转化为HiCN后的稳定时间 | 第17页 |
·方法的性能参数评价 | 第17-20页 |
·选择性 | 第18页 |
·线性 | 第18-19页 |
·精密度 | 第19页 |
·准确性 | 第19-20页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20-31页 |
·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滤器的影响 | 第20-21页 |
·不同比色皿间的差异 | 第21-22页 |
·转化为HiCN后的稳定时间 | 第22页 |
·方法的性能参数评价 | 第22-31页 |
·选择性 | 第22-24页 |
·线性 | 第24-25页 |
·精密度 | 第25-27页 |
·准确性 | 第27-28页 |
·血红蛋白测定参考方法定值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 第28-31页 |
五、总结与结论 | 第31-32页 |
第二部分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标准物质的研制 | 第32-64页 |
一、背景 | 第34-36页 |
二、器材与试剂 | 第36-39页 |
·主要器材 | 第36-39页 |
·分光光度计 | 第36-38页 |
·其它器材 | 第38-39页 |
·试剂 | 第39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39-50页 |
·制备 | 第39-43页 |
·材料的选择 | 第39-40页 |
·包装容器的选择 | 第40页 |
·制备过程 | 第40-41页 |
·无菌检查 | 第41页 |
·纯度检查 | 第41-42页 |
·谱图比较 | 第42-43页 |
·成分和基质 | 第43页 |
·均匀性检验方法 | 第43-45页 |
·取样数目 | 第44页 |
·取样方式 | 第44页 |
·检测方法 | 第44页 |
·实验过程 | 第44-45页 |
·稳定性研究方法 | 第45-47页 |
·贮存条件 | 第45页 |
·不同温度对HiCN的影响 | 第45页 |
·开盖稳定性 | 第45页 |
·长期稳定性考察 | 第45-47页 |
·效期估计 | 第47页 |
·定值 | 第47-49页 |
·定值方式 | 第47-48页 |
·定值方法评价 | 第48页 |
·定值结果的溯源性 | 第48-49页 |
·与WHO国际标准物质比较 | 第49-50页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50-63页 |
·均匀性的数据分析 | 第50-53页 |
·均匀性检验结果 | 第50-51页 |
·均匀性检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51-53页 |
·稳定性的数据分析 | 第53-58页 |
·不同温度对HiCN的影响 | 第53-54页 |
·开盖稳定性 | 第54-55页 |
·长期稳定性考察 | 第55-58页 |
·定值的数据分析 | 第58-60页 |
·定值数据 | 第58-59页 |
·定值结果的统计处理 | 第59-60页 |
·标准物质室间定值结果 | 第60页 |
·标准物质的标准值和不确定度 | 第60-61页 |
·与WHO国际标准物质比较 | 第61-63页 |
五、总结与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文献综述 | 第67-85页 |
附录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