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涉外侵权领域的最密切联系原则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综述 | 第7-9页 |
序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最密切联系原则概述 | 第10-24页 |
第一节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概念及内涵 | 第10-14页 |
一、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概念 | 第10-12页 |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内涵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14-21页 |
一、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法哲学基础 | 第14-17页 |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的价值取向 | 第17-19页 |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理论渊源 | 第19-21页 |
第三节 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侵权领域的确立 | 第21-24页 |
一、理论上的确立 | 第21-22页 |
二、实践上的确立 | 第22-24页 |
第二章 传统涉外侵权行为法律适用原则的分析 | 第24-30页 |
第一节 传统涉外侵权法律适用原则 | 第24-26页 |
一、侵权行为地法原则 | 第24页 |
二、法院地法原则 | 第24-25页 |
三、折衷原则 | 第25-26页 |
第二节 对传统侵权法律适用原则的评析 | 第26-30页 |
一、传统侵权法律适用原则的本质特征 | 第26-28页 |
二、传统侵权法律适用原则的缺陷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涉外侵权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 | 第30-60页 |
第一节 涉外侵权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地位 | 第30-39页 |
一、三种主要观点及其分析 | 第30-35页 |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是侵权准据法的指导原则 | 第35-39页 |
第二节 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标准 | 第39-45页 |
一、欧美国家的相关立法规定 | 第39-40页 |
二、对各国立法规定的分析 | 第40-42页 |
三、“保护受害人利益”标准 | 第42-45页 |
第三节 最密切联系原则适用模式的比较与分析 | 第45-60页 |
一、适用模式的两大类型 | 第45-49页 |
二、最密切联系原则在适用中的完善 | 第49-55页 |
三、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模式 | 第55-60页 |
第四章 我国涉外侵权领域的最密切联系原则 | 第60-65页 |
第一节 国内相关立法现状 | 第60-62页 |
一、《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 | 第60-61页 |
二、《示范法》的相关规定 | 第61页 |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相关规定 | 第61-62页 |
第二节 立法完善与条文设计 | 第62-65页 |
一、立法的完善 | 第62-64页 |
二、条文设计 | 第64-65页 |
结束语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科研成果 | 第69-71页 |
后记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