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 第1-17页 |
1.1 建筑工程量计算电算化发展现状 | 第9-13页 |
1.1.1 建筑工程量计算电算化在国外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建筑工程量计算电算化在国内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 论文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4 小结 | 第16-17页 |
2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 第17-31页 |
2.1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的发展历史回顾 | 第17-20页 |
2.2 Rumbaugh面向对象建模方法论(OMT | 第20-27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20-21页 |
2.2.2 建模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3 对象模型(ObjectModel | 第22-23页 |
2.2.4 动态模型(DynamicModel | 第23-24页 |
2.2.5 功能模型(FunctionModel | 第24-25页 |
2.2.6 OMT的系统分析 | 第25页 |
2.2.7 OMT的系统设计 | 第25-27页 |
2.3 UML统一建模语言 | 第27-29页 |
2.4 CASE工具介绍及专业化建模思想 | 第29-30页 |
2.5 小结 | 第30-31页 |
3 建筑工程量计算方法概论 | 第31-38页 |
3.1 建筑的组成 | 第31-32页 |
3.2 建筑工程施工图 | 第32-33页 |
3.3 建筑工程量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3.4 建筑工程量计算电算化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 第35-37页 |
3.5 小结 | 第37-38页 |
4 面向对象的建筑工程量建模技术 | 第38-52页 |
4.1 用专业化建模思想解决构件信息输入模式问题 | 第38-40页 |
4.2 建筑工程量建模工具设计 | 第40-47页 |
4.2.1 图形化的符号语言设计 | 第40-41页 |
4.2.2 对象模型表示法的改进 | 第41-43页 |
4.2.3 构件类消息机制的建立 | 第43-44页 |
4.2.4 对动态模型及功能模型设计的考虑 | 第44页 |
4.2.5 图形化建模界面设计 | 第44-45页 |
4.2.6 专用建筑工程量建模工具与面向对象建模思想的统一 | 第45-47页 |
4.3 建筑工程量建模工具的专用化研究 | 第47-51页 |
4.3.1 构件类管理系统 | 第47-49页 |
4.3.2 功能模型设计 | 第49页 |
4.3.3 专用建筑工程量建模工具与建筑设计的统一 | 第49-51页 |
4.4 小结 | 第51-52页 |
5 分间问题 | 第52-65页 |
5.1 基本概念 | 第53-55页 |
5.2 引入方向因子的最小回路、最大回路搜索算法 | 第55-58页 |
5.2.1 建立无向图邻接矩阵 | 第55页 |
5.2.2 搜索最大回路 | 第55-56页 |
5.2.3 搜索最小回路 | 第56-57页 |
5.2.4 桥、悬枝的处理 | 第57页 |
5.2.5 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57-58页 |
5.3 外墙壁、内墙壁的重定位算法 | 第58-61页 |
5.4 分间算法的实现 | 第61-64页 |
5.4.1 生成无向图 | 第61页 |
5.4.2 程序流程图 | 第61-63页 |
5.4.3 算例 | 第63-64页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6 建筑工程量自动计算系统 | 第65-74页 |
6.1 可视化构件输入界面 | 第65-66页 |
6.2 构件类库开发与管理 | 第66-68页 |
6.3 参数传递与工程量自动扣减功能的实现 | 第68-71页 |
6.4 建筑工程量计算系统基本功能及操作流程 | 第71-73页 |
6.4.1 系统基本功能 | 第71-72页 |
6.4.2 操作流程 | 第72-73页 |
6.5 小结 | 第73-74页 |
7 结论 | 第74-76页 |
7.1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7.2 尚未完成的工作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