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合并抑郁症证候特征与中药干预临床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 前言 | 第15-16页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及理论研究 | 第16-50页 |
| 第一节 冠心病中医研究发展概述 | 第16-21页 |
| 第二节 冠心病抑郁症研究进展 | 第21-28页 |
| 第三节 冠心病抑郁症内在发病机理研究 | 第28-37页 |
| 第四节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的中医理论探讨 | 第37-42页 |
| 第五节 抑郁症中医理论研究 | 第42-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 第二章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中医证候特征研究 | 第50-68页 |
| 1 研究方法 | 第50-51页 |
| 2 临床资料 | 第51-52页 |
| ·一般资料 | 第51页 |
| ·诊断标准 | 第51页 |
| ·入选标准 | 第51页 |
| ·排除标准 | 第51-52页 |
| 3 临床观察 | 第52页 |
| 4 数据录入与统计学方法 | 第52页 |
| 5 结果 | 第52-63页 |
| ·一般资料结果 | 第52-55页 |
| ·证候要素结果 | 第55-61页 |
| ·证候要素组合 | 第61-63页 |
| 6 讨论 | 第63-67页 |
| ·冠心病抑郁症病证特点 | 第63-65页 |
| ·冠心病抑郁症证候要素的特点 | 第65-66页 |
| ·冠心病抑郁症证候要素特点与发病机理关系 | 第66-67页 |
| 参加文献 | 第67-68页 |
| 第三章 冠心病合并抑郁症中药干预临床研究 | 第68-90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68-69页 |
| ·病例来源 | 第68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68-69页 |
| 2 方法 | 第69-71页 |
| ·分组方法 | 第69-70页 |
| ·治疗方法 | 第70页 |
| ·观察指标 | 第70页 |
| ·随访 | 第70页 |
| ·统计方法 | 第70页 |
| ·疗效判定标准 | 第70页 |
| ·不良事件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 第70-71页 |
| ·不良反应与药物相关性的评价 | 第71页 |
|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71页 |
| 3 结果 | 第71-83页 |
| ·一般资料情况 | 第71-72页 |
| ·一般资料比较 | 第72-74页 |
| ·临床疗效比较 | 第74-82页 |
| ·安全性检测 | 第82-83页 |
| 4 讨论 | 第83-87页 |
| ·临床疗效方面 | 第83-84页 |
| ·生物学指标及作用机理方面 | 第84页 |
| ·药物组方方面 | 第84-87页 |
| 结语 | 第87-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个人简历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