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59页 |
第1章 DNA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5-36页 |
1.1 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5页 |
1.2 DNA标记 | 第15-18页 |
1.2.1 遗传学标记 | 第15-16页 |
1.2.2 DNA标记的分类 | 第16-18页 |
1.2.2.1 基于Southern杂交的DNA标记 | 第16-17页 |
1.2.2.2 基于PCR的DNA标记 | 第17-18页 |
1.3 DNA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27页 |
1.3.1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8-20页 |
1.3.1.1 作图标记的选择 | 第19页 |
1.3.1.2 分离群体的选择 | 第19页 |
1.3.1.3 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1.3.2 鉴定和应用种质资源 | 第20-21页 |
1.3.2.1 种质资源的鉴定和管理 | 第20页 |
1.3.2.2 杂交组合表现的预测 | 第20-21页 |
1.3.3 标记辅助选择 | 第21-23页 |
1.3.3.1 近等基因系 | 第21-22页 |
1.3.3.2 建池分离分析方法 | 第22页 |
1.3.3.3 QTLs的定位 | 第22页 |
1.3.3.4 MAS的应用 | 第22-23页 |
1.3.4 比较作图分析 | 第23-25页 |
1.3.4.1 共线性分析 | 第23-25页 |
1.3.4.2 共线性的应用 | 第25页 |
1.3.5 图位克隆 | 第25-27页 |
1.3.5.1 物理图谱的构建 | 第25-26页 |
1.3.5.2 染色体步行法 | 第26页 |
1.3.5.3 图位克隆的改进 | 第26-27页 |
1.4 总结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6页 |
第2章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定位 | 第36-41页 |
2.1 转基因技术及外源基因定位 | 第36页 |
2.2 外源基因定位的方法 | 第36-37页 |
2.2.1 原位杂交 | 第36页 |
2.2.2 形态学标记和同工酶标记 | 第36-37页 |
2.2.3 分子标记 | 第37页 |
2.2.3.1 RFLP标记 | 第37页 |
2.2.3.2 RAPD标记 | 第37页 |
2.3 外源基因定位数据的应用 | 第37-39页 |
2.3.1 对外源基因插入位点的研究 | 第37-38页 |
2.3.2 分析外源基因在受体中的遗传行为 | 第38页 |
2.3.2.1 对基因沉默的研究 | 第38页 |
2.3.2.2 对转座子转座的研究 | 第38页 |
2.3.3 在遗传育种领域的应用 | 第38-39页 |
2.3.3.1 作为种质数据 | 第38页 |
2.3.3.2 标记辅助选择 | 第38页 |
2.3.3.3 安全性研究 | 第38-39页 |
2.4 展望 | 第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3章 符合孟德尔分离时遗传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方法 | 第41-49页 |
3.1 回交、DH群体 | 第41-42页 |
3.2 重组近交系和近等基因系 | 第42页 |
3.3 F_2群体 | 第42-47页 |
3.3.1 两个显性标记 | 第42-45页 |
3.3.1.1 最大似然估计法 | 第43页 |
3.3.1.2 三点自交法 | 第43-45页 |
3.3.2 两个共显性标记 | 第45-46页 |
3.3.3 一个显性标记与一个共显性标记 | 第46-47页 |
3.4 影响遗传图谱构建的因素 | 第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第4章 存在偏分离时遗传标记连锁图谱的构建方法 | 第49-59页 |
4.1 遗传标记的偏分离及其产生的因素 | 第49页 |
4.2 回交和DH群体 | 第49-52页 |
4.2.1 重组值估计 | 第49-50页 |
4.2.2 标准误比较 | 第50-51页 |
4.2.3 连锁关系检测 | 第51-52页 |
4.3 F_2群体 | 第52-57页 |
4.3.1 显性标记 | 第52-55页 |
4.3.1.1 A、B配子选择 | 第53页 |
4.3.1.2 A、B合子选择 | 第53-54页 |
4.3.1.3 A配子选择、B合子选择 | 第54页 |
4.3.1.4 不同选择影响估计的方式 | 第54-55页 |
4.3.2 共显性标记 | 第55-56页 |
4.3.2.1 重组值估计 | 第55-56页 |
4.3.2.2 选择类型的确定 | 第56页 |
4.3.3 显性与共显性标记 | 第56-57页 |
4.4 讨论 | 第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第二部分 水稻F_2群体SSRs连锁分析及分子标记作图模型研究 | 第59-94页 |
第5章 基于F_2群体的水稻微卫星标记作图 | 第60-67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60-62页 |
5.1.1 材料 | 第60页 |
5.1.2 SSRs标记的扩增及多态性分析 | 第60-61页 |
5.1.2.1 SSRs标记引物合成 | 第60-61页 |
5.1.2.2 水稻DNA提取 | 第61页 |
5.1.2.3 SSRs标记多态性扩增和检测 | 第61页 |
5.1.3 遗传数据分析 | 第61-62页 |
5.2 结果 | 第62-65页 |
5.2.1 SSRs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62-63页 |
5.2.2 cw2群体SSRs标记的偏分离 | 第63页 |
5.2.3 cw3群体SSRs标记的正常分离 | 第63-64页 |
5.2.4 5个SSRs标记基于cw3群体的连锁图谱构建 | 第64-65页 |
5.3 讨论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第6章 三点自交法和两点最大似然法构建水稻F_2群体分子标记连锁图谱的比较 | 第67-75页 |
6.1 材料 | 第67-68页 |
6.2 方法 | 第68-69页 |
6.2.1 三点自交法和两点最大似然法 | 第68页 |
6.2.2 连锁图谱构建 | 第68页 |
6.2.3 Fisher信息计算 | 第68-69页 |
6.3 结果和分析 | 第69-73页 |
6.3.1 F_2群体分子标记连锁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第69-71页 |
6.3.2 连锁图谱的比较分析 | 第71-72页 |
6.3.3 Fisher精确度比较分析 | 第72-73页 |
6.4 讨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第7章 F_2群体分子标记基于偏分离评估的作图 | 第75-82页 |
7.1 确定选择类型的两种χ~2检测 | 第75-76页 |
7.2 遗传距离估算方法 | 第76-78页 |
7.3 实例分析 | 第78-80页 |
7.3.1 选择类型的确定 | 第78-79页 |
7.3.2 重组值及选择强度的估算 | 第79-80页 |
7.4 讨论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2页 |
第8章 通用的遗传标记作图最大似然模型 | 第82-94页 |
8.1 回交和DH群体 | 第82-85页 |
8.1.1 重组值估计 | 第82-83页 |
8.1.2 有效性比较 | 第83-85页 |
8.2 F_2群体 | 第85-91页 |
8.2.1 显性标记 | 第85-87页 |
8.2.1.1 重组值估计 | 第85-86页 |
8.2.1.2 有效性比较 | 第86-87页 |
8.2.2 共显性标记 | 第87-90页 |
8.2.2.1 重组值估计 | 第87-88页 |
8.2.2.2 有效性比较 | 第88-90页 |
8.2.3 一个共显性标记和显性标记 | 第90-91页 |
8.3 通用MLE在连锁图谱构建中的应用前景 | 第91页 |
8.3.1 通用MLE迭代求解的特征 | 第91页 |
8.3.2 基于通用MLE的作图新策略 | 第91页 |
8.4 讨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附录A 表目录 | 第94-95页 |
附录B 图目录 | 第95-96页 |
附录C F_2群体分子标记原始数据 | 第96-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