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模板剂及母液循环法合成介孔分子筛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7-29页 |
1.1 介孔分子筛概述 | 第17页 |
1.2 介孔分子筛的应用 | 第17-20页 |
1.2.1 催化领域 | 第17-18页 |
1.2.2 生物领域 | 第18页 |
1.2.3 吸附分离领域 | 第18-19页 |
1.2.4 光电领域 | 第19-20页 |
1.3 介孔材料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1 合成机理 | 第20-21页 |
1.3.2 前驱体组装技术合成介孔分子筛 | 第21-22页 |
1.3.3 复合模板剂合成研究进展 | 第22-25页 |
1.4 介孔分子筛的低成本合成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1.4.1 晶种法合成介孔分子筛 | 第25-26页 |
1.4.2 母液循环技术合成介孔分子筛 | 第26页 |
1.4.3 模板剂回收利用 | 第26-27页 |
1.5 本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2.1 化学原料 | 第29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3 样品的结构表征分析 | 第30页 |
2.3.1 小角度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30页 |
2.3.3 N_2吸附-脱附(BET)分析 | 第30页 |
2.3.6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30页 |
2.4 水热稳定性测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复合模板剂合成介孔分子筛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1-32页 |
3.2.1 Y型前驱体的制备 | 第31页 |
3.2.2 复合模板剂合成介孔分子筛 | 第31-32页 |
3.2.3 水热稳定性测试 | 第32页 |
3.3 试剂级P123合成 | 第32-34页 |
3.3.1 降低水量 | 第32-33页 |
3.3.2 复合模板剂合成介孔分子筛 | 第33-34页 |
3.4 工业原料合成条件考察 | 第34-39页 |
3.4.1 SDMBS加入量 | 第34-36页 |
3.4.2 组装温度 | 第36-37页 |
3.4.3 前驱体加入量 | 第37页 |
3.4.4 晶化温度 | 第37-39页 |
3.5 水热稳定性测试 | 第39-42页 |
3.5.1 XRD表征分析 | 第39-40页 |
3.5.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40-41页 |
3.5.3 TEM表征分析 | 第41-42页 |
3.6 机理分析 | 第42-45页 |
3.7 合成成本分析 | 第4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复合模板剂放大合成介孔分子筛 | 第47-55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7-48页 |
4.2.1 Y型前驱体制备 | 第47页 |
4.2.2 介孔分子筛的10L放大合成 | 第47页 |
4.2.3 水热稳定性研究 | 第47-48页 |
4.3 产物的表征分析 | 第48-53页 |
4.3.1 XRD表征分析 | 第48页 |
4.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48-50页 |
4.3.4 TEM表征分析 | 第50-51页 |
4.3.5 放大合成的重复性考察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母液循环生产介孔分子筛 | 第55-65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5-56页 |
5.2.1 Y型前驱体的制备 | 第55页 |
5.2.2 介孔分子筛的10 m~3合成 | 第55-56页 |
5.2.3 水热稳定性测试 | 第5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5.3.1 XRD表征分析 | 第56-57页 |
5.3.2 N_2吸附-脱附分析 | 第57-59页 |
5.3.3 水热稳定性分析 | 第59-61页 |
5.3.4 TEM表征分析 | 第61-62页 |
5.3.5 合成成本分析 | 第62-6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66页 |
6.2 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5-77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77-78页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