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光波通信、激光通信论文

高速光纤传输系统及新型光路交换网的研究

致谢第1-6页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3页
 第一节 引言第12页
 第二节 高速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2-22页
     ·高速光纤传输系统的新特点第12-14页
     ·高速大容量光纤传输系统的各种使能技术第14-18页
     ·信道内非线性的研究现状第18-20页
     ·DPSK系统的研究现状第20-21页
     ·基于啁啾光纤光栅色散补偿的高速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第三节 全光交换的研究现状第22-23页
 第四节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3页
第二章 高速光纤传输系统中的信道内非线性第33-70页
 第一节 引言第33-34页
 第二节 信道内非线性的产生机理第34-36页
 第三节 啁啾光纤光栅用于高速光纤传输系统的色散补偿第36-42页
     ·啁啾光纤光栅用于色散补偿的基本原理第36页
     ·光纤光栅群时延纹波产生的原因第36-37页
     ·包含信道内非线性现象的高速光纤传输系统数值仿真模型第37-42页
 第四节 基于啁啾光纤光栅补偿色散的传输系统中的带内四波混频第42-56页
     ·分析带内非线性效应的理论方法之一——微扰法第42-44页
     ·IFWM和GDR共同作用对高速脉冲幅度的影响第44-54页
     ·不同调制码型对带内四波混频抑制能力的分析第54-56页
 第五节 高速光纤传输系统中带内交叉相位调制的研究第56-66页
     ·分析带内非线性的理论方法之二——变分法第56-57页
     ·啁啾光栅补偿系统中由带内交叉相位调制引起的时间抖动第57-64页
     ·对称色散分布抑制时间抖动的原理分析第64-66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0页
第三章 相位调制格式在高速系统中的应用第70-85页
 第一节 引言第70-71页
 第二节 DPSK信号的产生和接收第71-73页
 第三节 RZ-DPSK传输系统相位噪声的比较分析第73-77页
     ·误码率估计模型第73页
     ·仿真参数第73-74页
     ·仿真结果和分析第74-77页
 第四节 色散补偿方式对相位调制系统中相位噪声的影响第77-82页
     ·理论模型第77-79页
     ·数值仿真和分析第79-82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82-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第四章 40Gbit/s传输技术第85-118页
 第一节 引言第85页
 第二节 系统基本情况介绍第85-91页
     ·两级调制产生多种码型的原理第85-89页
     ·啁啾光纤光栅的写入、退火以及封装第89-90页
     ·40Gbit/s传输平台第90-91页
 第三节 40Gbit/s传输实验第91-99页
     ·CFBG与DCF用于补偿40Gbit/sNRZ传输系统的性能比较第91-95页
     ·利用啁啾光纤光栅补偿色散实现40Gbit/sNRZ信号无误码传输500km第95-99页
 第四节 一种利用单驱动z-切MZM产生无啁啾RZ光脉冲的方法第99-106页
 第五节 一种利用MZM产生宽度可调节的RZ光脉冲的方法第106-111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18页
第五章 基于"新型分布式波分纤分光路交换系统"构思的全光通信网的实现第118-132页
 第一节 引言第118-119页
 第二节 演示系统介绍第119-125页
     ·基于"新型分布式波分纤分光路交换系统"的全光交换网的构思第119-120页
     ·四节点双向自愈环演示系统的介绍第120-125页
 第三节 节点管理的具体实现第125-130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2页
第六章 结束语第132-135页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第132-133页
 第二节 下一步拟进行的工作第133-135页
作者简介第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国家科研项目第13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5-138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业务资料通用积累系统在本职工作中的应用
下一篇:40Gb/s长距离传输及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