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电子元件、组件论文--微波传输控制元件论文

X波段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9页
   ·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的基本原理第10-12页
   ·返波管振荡器的国内外的发展现状第12-17页
     ·重复脉冲运行第14页
     ·提高效率第14-15页
     ·毫米波振荡器第15-16页
     ·极高功率返波管第16页
     ·低磁场运行第16-17页
     ·长脉冲运行第17页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创新点及主要贡献第18-19页
第二章 慢波结构的电动力学特性第19-30页
   ·引言第19页
   ·色散关系的确定第19-21页
   ·0、π/2、π谐振点的确定第21-24页
     ·基本方程组及其解第21-23页
     ·三个谐振点的确定第23-24页
   ·相速度和群速度第24-25页
   ·耦合阻抗第25-26页
   ·慢波结构中束波互作用产生的微波频率的近似表达式第26-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返波管振荡器的理论研究第30-39页
   ·引言第30页
   ·相对论返波管工作方程的理论推导第30-38页
     ·慢波结构中扰动电子分布函数f_I的的表达式第30-33页
     ·器件的输出微波功率第33-36页
     ·时间增长率的表达式第36-38页
   ·结语第38-39页
第4章 X波段相对论返波管振荡器的数值模拟第39-56页
   ·引言第39页
   ·粒子模拟的物理模型和算法第39-47页
     ·基本方程和物理模型第40-41页
     ·麦克斯韦方程的解第41-44页
     ·泊松方程第44-45页
     ·运动方程第45-46页
     ·PIC方法第46-47页
   ·X波段返波管振荡器慢波结构的色散特性分析第47-51页
   ·X波段返波管振荡器的粒子模拟第51-55页
     ·粒子模拟模型第51页
     ·慢波结构对输出微波的影响第51-52页
     ·引导磁场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第52-53页
     ·电子束能量(即电子束束压)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第53页
     ·电子束束环平均半径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第53-54页
     ·电子束束环厚度对输出结果的影响第54页
     ·粒子模拟结果第54-55页
   ·小结第55-56页
第5章 X波段返波管振荡器的实验研究第56-68页
   ·引言第56页
   ·实验系统简介第56-62页
     ·Tesla型脉冲功率源第56-57页
     ·强流电子束二极管第57-58页
     ·慢波结构第58-59页
     ·引导磁场系统第59-60页
     ·TM01-TE11模式转换器第60-61页
     ·辐射圆锥喇叭天线第61-62页
   ·测量系统第62-64页
     ·功率测量第62-63页
     ·频率测量第63-64页
   ·X波段返波管振荡器的实验研究第64-67页
     ·加速器参数的调试第64页
     ·微波频率与磁场强度的关系第64页
     ·微波功率与磁场强度的关系第64-65页
     ·微波输出功率与电子束束压的关系第65-66页
     ·重复频率运行实验第66-67页
     ·结论第67页
   ·小结第67-68页
第6章 低磁场波段返波管振荡器设计第68-78页
   ·引言第68页
   ·主要技术指标第68页
   ·低磁场返波管振荡器的理论设计第68-70页
     ·器件结构的设想第68-69页
     ·器件工作机理分析第69-70页
   ·低引导磁场返波管器件的粒子模拟第70-77页
     ·粒子模拟模型的建立第70-71页
     ·电子的群聚第71页
     ·引导磁场的影响第71-73页
     ·电子束能量(即电子束束压)的影响第73-75页
     ·数值模拟结果第75-77页
   ·小结第77-78页
第7章 低引导磁场返波管振荡器实验研究第78-89页
   ·引言第78页
   ·实验系统简介第78页
   ·测量系统第78-83页
     ·束流测量第79页
     ·束压测量第79-80页
     ·微波频率测量第80-82页
     ·微波功率测量第82-83页
   ·低磁场返波管振荡器的实验研究第83-88页
     ·电子束二极管的调试第83-84页
     ·辐射微波方向图测定第84-86页
     ·输出微波功率与引导磁场之间的关系第86-87页
     ·输出微波频率与引导磁场之间的关系第87-88页
     ·实验结果第88页
   ·结论第88-89页
第8章 结束语第89-90页
   ·全文简要回顾第89页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89-90页
致谢第90-91页
参考文献第91-95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河油田洼38块沙三段蒸汽驱开发技术研究
下一篇:分析ST1型与ST7型猪链球菌在临床与实验室方面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