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裁量不起诉制度概述 | 第9-13页 |
第一节 检察制度的产生、发展与公诉理念 | 第9-10页 |
第二节 不起诉裁量权的概念及特点 | 第10-11页 |
第三节 裁量不起诉制度的发展趋势 | 第11-13页 |
第二章 裁量不起诉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 第13-19页 |
第一节 起诉便宜主义的理论基础 | 第13-17页 |
一、诉讼的经济与效益 | 第13-14页 |
二、功利主义刑罚观 | 第14-15页 |
三、刑罚个别化 | 第15-16页 |
四、公共利益的考量 | 第16-17页 |
第二节 起诉便宜主义确立的现实需要 | 第17-19页 |
第三章 裁量不起诉的价值评析 | 第19-22页 |
第一节 裁量不起诉制度的价值 | 第19-20页 |
一、有利于刑事政策功能发挥,实现诉讼公正 | 第19-20页 |
二、通过程序分流提高诉讼效益 | 第20页 |
第二节 裁量不起诉制度的适用原则 | 第20-22页 |
一、公共利益原则 | 第20-21页 |
二、比例原则 | 第21页 |
三、法律授权原则 | 第21-22页 |
第四章 域外裁量不起诉制度考察 | 第22-30页 |
第一节 美国 | 第22-23页 |
一、不受限制的不起诉裁量权 | 第22页 |
二、以公共利益为考量因素 | 第22页 |
三、行使不起诉裁量权的独立性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德国 | 第23-26页 |
一、立法规定 | 第23-24页 |
二、起诉裁量权适用的案件范围 | 第24页 |
三、起诉裁量权行使的内容 | 第24-25页 |
四、不起诉裁量权的制约 | 第25-26页 |
第三节 日本 | 第26-28页 |
一、不起诉裁量权适用情形 | 第27页 |
二、对公诉裁量权的制约 | 第27-28页 |
第四节 美、德、日裁量不起诉制度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一、美、德、日裁量不起诉制度的差异 | 第28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28-30页 |
第五章 我国裁量不起诉制度的概述 | 第30-37页 |
第一节 不起诉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 第30-31页 |
一、不起诉制度在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文化渊源 | 第30页 |
二、新中国建国前后区别对待、分化瓦解的刑事政策 | 第30页 |
三、免予起诉制度的立废为酌定不起诉制度的设立提供了经验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我国现行酌定不起诉制度的主要内容及评析 | 第31-37页 |
一、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二、酌定不起诉制度的现状审视及评析 | 第33-37页 |
第六章 我国裁量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 第37-44页 |
第一节 适度扩大裁量不起诉制度适用空间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增设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 第38-40页 |
第三节 赋予检察机关主持当事人双方和解的权利 | 第40-41页 |
第四节 完善裁量不起诉制度的制约机制 | 第41-43页 |
一、在不起诉决定作出前,设置听证程序,对案件进行公开审查 | 第41-42页 |
二、废除公诉转自诉制度 | 第42页 |
三、赋予犯罪嫌疑人选择审判权 | 第42-43页 |
第五节 培育职业化的检察官群体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