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南的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的变迁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7页 |
二、学术回顾 | 第7-12页 |
第一章 清代湖南地区背景概况 | 第12-21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二、湖南自然状况 | 第15-16页 |
三、清代湖南省气候 | 第16-21页 |
第二章 清代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变化 | 第21-31页 |
第一节 湖面变化 | 第22-25页 |
第二节 圩垸垦殖 | 第25-28页 |
第三节 洪涝灾害的演变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清代湖南中东部丘陵地区的生态变迁 | 第31-41页 |
第一节 清初战乱与中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 | 第31-33页 |
一、全区虎患严重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清中后期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33-41页 |
一、过度垦殖致使童山形成 | 第33-34页 |
二、石灰生产的生态影响 | 第34-35页 |
三、水土流失 | 第35-37页 |
四、虎患的第二轮瀑发 | 第37-41页 |
第四章 清代湘东南山地生态环境的变迁 | 第41-57页 |
第一节 清初战乱下的山地环境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多种方式的山地开发 | 第42-49页 |
一、瑶民与"瑶耕" | 第44-46页 |
二、矿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46-49页 |
第三节 清末湘东南山地的生态概况 | 第49-57页 |
一、森林覆盖状况 | 第50-51页 |
二、虎患分布的变化 | 第51-54页 |
三、山洪与地质灾害 | 第54-57页 |
第五章 清代湘西山地生态环境的变迁 | 第57-69页 |
第一节 清初少数民族聚居的湘西山地生态环境 | 第57-58页 |
第二节 湘西改土归流之后的生态环境 | 第58-61页 |
一、原荒土地开垦成为重心 | 第58-60页 |
二、以高产作物的推广为主要手段 | 第60-61页 |
第三节 清中后期的湘南生态环境 | 第61-69页 |
一、水土流失的明显表征:蛟水、山崩 | 第61-64页 |
二、虎患分布与清末野生动物环境 | 第64-69页 |
第六章 试析生态环境变迁与开发的关系 | 第69-78页 |
一、清中期以前造成人口增长和经济开发的环境因素 | 第70-72页 |
1、垸田开发基础 | 第70-72页 |
2、垸田生产对人口增长的支持 | 第72页 |
二、开发造成的环境变迁 | 第72-73页 |
1、水文关系变化 | 第72-73页 |
2、植被的破坏 | 第73页 |
三、新的环境造就新的开发模式 | 第73-78页 |
1、相对稳定的稻米产区 | 第73-74页 |
2、多样化的山地开发 | 第74-76页 |
3、生态评价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