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紫花苜蓿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紫花苜蓿应用现状 | 第11-12页 |
·紫花苜蓿种植现状 | 第12页 |
·紫花苜蓿接种根瘤菌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根瘤菌的系统发育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系统分类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根瘤菌新属新种的确立 | 第14-15页 |
·苜蓿根瘤菌系统发育进展 | 第15页 |
·紫花苜蓿耐酸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酸性土壤形成原因及我国酸性土壤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紫花苜蓿耐酸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苜蓿根瘤菌耐酸研究进展 | 第17-22页 |
·苜蓿根瘤菌耐酸菌株的筛选 | 第17-19页 |
·耐酸根瘤菌接种效果 | 第19-20页 |
·根瘤菌耐酸性机理的探讨 | 第20-21页 |
·共生系统对酸、铝的耐受性 | 第21-22页 |
第2章 绪论 | 第22-24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2-23页 |
·研究范围和内容 | 第23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实验材料 | 第24-27页 |
·试验菌株 | 第24-25页 |
·培养基 | 第25-26页 |
·植物材料和供试小区土壤理化等指标 | 第26页 |
·植物营养液 | 第26页 |
·钙溶液 | 第26页 |
·仪器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31页 |
·回接结瘤 | 第27页 |
·菌株16SrD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 | 第27-28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28-29页 |
·质子通量试验 | 第29-30页 |
·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缙云山酸性土壤上紫花苜蓿的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1-32页 |
·紫花苜蓿无菌幼苗的准备 | 第31页 |
·根瘤菌株的准备 | 第31页 |
·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苜蓿根瘤菌数量的测定:稀释平板计数法 | 第31页 |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第31-32页 |
·苜蓿根瘤菌生长的测定: | 第32页 |
·紫花苜蓿植株全氮的测定: | 第32页 |
·数据处理 | 第32-33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3-46页 |
·水培回接结瘤试验 | 第33-35页 |
·菌株16SrDNA片段测序 | 第35-38页 |
·16S rDNA扩增 | 第35-36页 |
·16S rDNA同源性分析 | 第36-38页 |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第38-39页 |
·耐酸苜蓿根瘤菌菌株耐酸特性检验结果 | 第39-41页 |
·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缙云山酸性土壤上紫花苜蓿的生长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41-46页 |
·各小区紫花苜蓿生长苗数的统计和成苗系数的计算 | 第41-42页 |
·接种耐酸苜蓿根瘤菌对紫花苜蓿各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2-43页 |
·瘤重与紫花苜蓿上部鲜重、根鲜重、株高和全氮含量的相关分析 | 第43页 |
·不同小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统计 | 第43-4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9页 |
·研究结论 | 第46-47页 |
·展望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8页 |
附图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