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黄连滴丸制剂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中药滴丸剂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中药滴丸剂的特点 | 第10-11页 |
·中药滴丸剂制备工艺特点 | 第11-12页 |
·中药滴丸原料药物的类型 | 第12页 |
·影响滴丸成型工艺的因素 | 第12-13页 |
·中药滴丸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研发热点 | 第13页 |
·双黄连的研究 | 第13-18页 |
·双黄连药物的化学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双黄连临床应用概况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引言 | 第18-20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药材的提取及挥发油包合工艺的研究 | 第18页 |
·双黄连滴丸制剂工艺的研究 | 第18页 |
·双黄连滴丸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18页 |
·双黄连滴丸的急性毒性试验及抑菌试验 | 第18-20页 |
第三章 药材的提取及挥发油包合工艺的研究 | 第20-32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20页 |
·仪器 | 第20页 |
·试剂及原辅料 | 第20页 |
·方法 | 第20-23页 |
·提取工艺试验 | 第20-22页 |
·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的研究 | 第22-23页 |
·结果 | 第23-28页 |
·金银花提取工艺验证实验 | 第24页 |
·连翘挥发油提取工艺 | 第24-25页 |
·连翘挥发油提取验证实验 | 第25页 |
·金银花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 | 第25-27页 |
·连翘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工艺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2页 |
·金银花、连翘挥发油提取工艺 | 第28-29页 |
·水溶性成分提取工艺 | 第29页 |
·挥发油包合工艺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双黄连滴丸制剂工艺的研究 | 第32-38页 |
·原辅料与仪器 | 第32页 |
·原辅料 | 第32页 |
·仪器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4页 |
·剂型选择 | 第32页 |
·熔融法制备滴丸工艺研究 | 第32-33页 |
·单因素考察 | 第33-34页 |
·正交实验设计 | 第34页 |
·变异系数的测定 | 第34页 |
·结果及分析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38页 |
·辅料对滴丸的影响 | 第36页 |
·冷却剂对滴丸的影响 | 第36-37页 |
·滴管口径对滴丸的影响 | 第37页 |
·圆整度的影响 | 第37页 |
·溶散时限的影响 | 第37页 |
·药物与基质的比例和滴制温度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双黄连滴丸的质量控制研究 | 第38-48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38页 |
·仪器 | 第38页 |
·材料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40页 |
·双黄连滴丸的薄层鉴别 | 第38-39页 |
·双黄连含量测定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4页 |
·双黄连滴丸的薄层鉴别结果 | 第40-41页 |
·黄芩苷紫外区扫描结果 | 第41页 |
·黄芩苷色谱图 | 第41-42页 |
·黄芩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43页 |
·黄芩苷精密度实验结果 | 第43页 |
·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43页 |
·加样回收率试验结果 | 第43-44页 |
·样品测定结果 | 第44页 |
·讨论 | 第44-46页 |
·双黄连滴丸的薄层鉴别 | 第44页 |
·双黄连滴丸的含量测定 | 第44-46页 |
附:双黄连滴丸产品的质量控制草案 | 第46-48页 |
第六章 双黄连滴丸的急性毒性试验及抑菌试验 | 第48-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材料 | 第48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48-49页 |
·药敏试验 | 第49-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急性毒性试验 | 第50页 |
·双黄连滴丸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讨论 | 第51-52页 |
·双黄连滴丸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51-52页 |
·双黄连滴丸的抑菌试验 | 第52页 |
·小结 | 第52-54页 |
全文总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