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Summary | 第4-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 ·稻(菜)田123 种植模式的提出 | 第8-9页 |
| ·稻(菜)田123 种植模式的科学与技术内涵 | 第9-10页 |
| ·连作障碍产生的机理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 ·土壤养分失衡 | 第11页 |
| ·土壤盐分积累和盐害 | 第11-12页 |
| ·土壤pH 值 | 第12页 |
| ·土壤生物学特性 | 第12-13页 |
| ·有毒物质的积累 | 第13页 |
| ·水旱轮作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 第13-15页 |
| ·土壤理化性状 | 第13-14页 |
| ·土壤生物学性状 | 第14-15页 |
| ·土壤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及土壤的生物修复 | 第15-17页 |
| ·土壤酶及土壤微生物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研究 | 第17-19页 |
| ·土壤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进展 | 第19-21页 |
| ·土壤微生物的传统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23-3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试验地的选择 | 第23页 |
| ·试验设计 | 第23-24页 |
| ·土样的采集与处理 | 第24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4-25页 |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 第25-27页 |
|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 第27-30页 |
|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 第30-35页 |
| ·土壤肥力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6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分析 | 第38-51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38-42页 |
| ·土样的采集 | 第38-39页 |
| ·试验试剂 | 第39页 |
| ·试验仪器 | 第39页 |
| ·实验方法 | 第39-41页 |
| ·多样性指数 | 第41-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 ·DNA 的提取 | 第42页 |
| ·PCR 扩增产物 | 第42-43页 |
| ·不同种植模式下DGGE 图谱分析 | 第43-49页 |
| ·讨论与结论 | 第49-51页 |
| 第四章 主要结论及问题与展望 | 第51-54页 |
| ·主要结论 | 第51-52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个人简介 | 第62-63页 |
| 导师简介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