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2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8页 |
·铬的环境化学及生物效应 | 第20-23页 |
·铬在环境中的分布 | 第20-21页 |
·铬的环境化学及迁移转化 | 第21-22页 |
·铬对植物的生物效应 | 第22-23页 |
·铬对动物和人体的生物效应 | 第23页 |
·铬污染现状及其危害 | 第23-25页 |
·含铬废水的来源 | 第24页 |
·含铬废水的危害 | 第24-25页 |
·含铬废水的处理技术概况 | 第25-30页 |
·化学还原法 | 第25-26页 |
·磁分离铁氧体法 | 第26页 |
·电解还原法 | 第26-27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27-28页 |
·膜法 | 第28页 |
·生物法 | 第28-29页 |
·其它 | 第29-30页 |
·国内外含Cr(Ⅵ)废水生物处理现状 | 第30-36页 |
·方法分类 | 第30-34页 |
·Cr(Ⅵ)的生物还原机理研究 | 第34-35页 |
·生物法处理含铬废水的优点 | 第35-36页 |
·磁分离技术简介 | 第36-38页 |
·在除垢、防垢方面的应用 | 第36-37页 |
·在处理有机废水方面的应用 | 第37页 |
·在处理钢铁工业废水方面的应用 | 第37页 |
·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 第37-38页 |
·磁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理 | 第38-44页 |
·磁场对水的影响及其生物效应 | 第38-39页 |
·磁场对生物细胞的影响 | 第39-44页 |
·磁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44-46页 |
·磁场用于灭菌除藻 | 第44页 |
·磁场用于改善污泥特性 | 第44页 |
·磁场用于强化生物分离过程 | 第44-45页 |
·磁场用于提高优势菌吸附去除能力 | 第45-46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46-47页 |
·主要研究内容和思路设计 | 第47-48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48-65页 |
·实验材料 | 第48-54页 |
·菌种和污泥来源 | 第48页 |
·废水来源 | 第48页 |
·磁粉和磁片 | 第48页 |
·试验装置 | 第48-51页 |
·培养基 | 第51-52页 |
·实验仪器 | 第52-54页 |
·试验方法 | 第54-63页 |
·微生物分离和纯化方法 | 第54页 |
·优势菌紫外诱变选育方法 | 第54-55页 |
·优势菌Cr(Ⅵ)吸附性能试验方法 | 第55页 |
·菌种鉴定方法 | 第55页 |
·厌氧生物滤床系统的建立方法 | 第55-56页 |
·厌氧生物滤床系统的运行条件试验方法 | 第56页 |
·污泥性质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优势菌污泥Cr(Ⅵ)吸附容量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最佳磁场强度筛选方法 | 第58-59页 |
·磁场对ASBR系统除Cr(Ⅵ)效率的影响 | 第59页 |
·厌氧污泥活性测定方法 | 第59-61页 |
·磁场对污泥Cr(Ⅵ)吸附容量的影响试验 | 第61页 |
·Cr(Ⅵ)吸附机理的探索 | 第61-63页 |
·分析及测量方法 | 第63-65页 |
第三章 除 Cr(Ⅵ)优势菌的选育与鉴定 | 第65-89页 |
·除Cr(Ⅵ)优势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65-66页 |
·紫外诱变选育结果 | 第66-67页 |
·优势菌的鉴定 | 第67-87页 |
·16SrDNA序列分析 | 第67-69页 |
·特征性分析 | 第69-85页 |
·生理生化分析 | 第85-87页 |
·菌种鉴定结论 | 第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四章 优势菌污泥系统对含Cr(Ⅵ)废的处理研究 | 第89-99页 |
·厌氧优势菌系统的驯化 | 第89页 |
·碳源对系统的影响 | 第89-90页 |
·恒流泵流量对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90-91页 |
·较高进水Cr(Ⅵ)浓度对系统的影响 | 第91页 |
·微量金属的添加量对系统的影响 | 第91-92页 |
·优势菌污泥铬吸附容量分析 | 第92-96页 |
·最佳吸附时间 | 第92-93页 |
·污泥干重与组成 | 第93页 |
·吸附容量 | 第93-95页 |
·镜检观察结果 | 第95-96页 |
·废水中Cr(Ⅵ)的去向初探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磁场—优势菌一体化除Cr(Ⅵ)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 第99-121页 |
·最佳磁场强度的选择 | 第99-101页 |
·不同磁场强度下,菌落大小比较 | 第99-100页 |
·不同磁场强度下,混合菌密度的比较 | 第100-101页 |
·磁场添加前后微生物除铬效率的变化与分析 | 第101页 |
·最佳磁场确定 | 第101页 |
·磁场作用方式的比较 | 第101-112页 |
·直接磁场对优势菌污泥活性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间接磁场对优势菌污泥活性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磁场对优势菌污泥Cr(Ⅵ)吸附容量的影响 | 第112-116页 |
·连续吸附量 | 第112-113页 |
·吸附能力再生 | 第113-115页 |
·小结 | 第115-116页 |
·磁场对优势菌厌氧SBR系统除Cr(Ⅵ)效果的影响 | 第116-118页 |
·磁场对模拟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磁场对实际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磁场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 | 第1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18-121页 |
第六章 磁场—优势菌系统除Cr(Ⅵ)机理研究 | 第121-150页 |
·优势菌除铬机理分析 | 第121-140页 |
·优势菌Cr(Ⅵ)还原生化过程分析 | 第123-125页 |
·Cr固定价态分析 | 第125-127页 |
·5~#优势菌的EPS对铬的吸附还原贡献 | 第127-132页 |
·5~#优势菌的原生质球对铬的还原吸附贡献 | 第132-136页 |
·Cr固定位点的仪器分析 | 第136-137页 |
·Cr(Ⅵ)生物还原去除机理小结 | 第137-140页 |
·磁场作用机理探讨 | 第140-148页 |
·磁场对厌氧产气组成的影响 | 第140-145页 |
·磁场对优势菌显微形态的影响 | 第145-147页 |
·小结 | 第147-148页 |
·本章结论 | 第148-1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50-154页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第150-152页 |
二、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152-153页 |
三、展望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167-169页 |
致谢 | 第169-170页 |
附录 | 第170-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