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素纳米脂质体和纳米微球的制备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天麻简介 | 第11-14页 |
·主要化学成分 | 第11-12页 |
·主要药理作用 | 第12-14页 |
·纳米中药简介 | 第14-16页 |
·纳米中药的提出 | 第14-15页 |
·纳米中药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纳米中药的前景 | 第16页 |
·中药新剂型制备技术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20页 |
·脂质体制备技术 | 第17-19页 |
·微囊化制备技术 | 第19-20页 |
·立题背景、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天麻素含量测定研究 | 第22-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原料 | 第22页 |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6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UV)测定天麻素的含量 | 第23-25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验证实验 | 第25-26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26-32页 |
·UV法测定天麻素含量 | 第26-28页 |
·HPLC法测定天麻素含量 | 第28-31页 |
·UV与HPLC两种方法含量测定结果比较 | 第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天麻素提取工艺研究 | 第33-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原料 | 第33页 |
·实验试剂 | 第33页 |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6页 |
·天麻素溶剂浸提原理 | 第34页 |
·提取工艺研究 | 第34-36页 |
·提取工艺优化 | 第36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36-41页 |
·提取工艺研究 | 第36-37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7-40页 |
·回收率的测定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天麻素纳米脂质体的制备和表征 | 第42-54页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原料 | 第42页 |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脂质体的制备 | 第43-44页 |
·脂质体的微观形态观察及粒径测定 | 第44-45页 |
·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 第45-46页 |
·稳定性试验 | 第46-47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47-53页 |
·正交试验优化工艺参数 | 第47-49页 |
·验证试验 | 第49页 |
·天麻素脂质体微观形态观察和粒径测定结果 | 第49-50页 |
·专属性试验结果 | 第50-51页 |
·稳定性试验结果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3页 |
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天麻素纳米微球的制备和表征 | 第54-67页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原料 | 第54页 |
·实验试剂 | 第54-55页 |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59页 |
·聚乳酸天麻微球的制备 | 第55-56页 |
·微球的微观形态观察及粒径测定 | 第56-57页 |
·微球中天麻素的含量测定 | 第57-58页 |
·天麻素微球包封率和载药量的测定 | 第58-59页 |
·微球稳定性的考察 | 第59页 |
·结果和讨论 | 第59-66页 |
·均匀实验优化工艺参数 | 第59-62页 |
·验证试验 | 第62页 |
·天麻素聚乳酸微球微观形态观察及粒径测定 | 第62-64页 |
·微球的稳定性 | 第64-65页 |
·讨论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本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论文发表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