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上篇: 生命感觉默契的文学大师 | 第7-23页 |
(一) 民间价值立场的关照 | 第7-10页 |
(二) 自然本真人性的展示 | 第10-13页 |
(三) 原始生命强力的讴歌 | 第13-15页 |
(四) 女性崇拜意识的流露 | 第15-18页 |
(五) 儿童“弱智”化视角的采用 | 第18-20页 |
(六) 自然意象感觉的相通 | 第20-23页 |
下篇: 不同艺术追求的文学大师 | 第23-36页 |
(一) 在表现人性的深度和广度上,沈莫两人是不同的 | 第23-25页 |
(二) 创作的内在动机和目的不同 | 第25-27页 |
(三) 在艺术追求上,沈莫二人亦各具特色 | 第27-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评定意见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