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诠释学研究论纲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诠释学及其在国内的应用 | 第11-16页 |
一、诠释学历史的简要回顾 | 第11-12页 |
二、几个重要的诠释学问题 | 第12-13页 |
三、诠释学在中国的兴起 | 第13-14页 |
四、运用诠释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医学的现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中医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 第16-21页 |
一、元气本体论 | 第16-17页 |
二、阴阳五行方法论 | 第17-19页 |
三、天人合一的宇宙图式 | 第19-21页 |
第三章 中医学对生命现象的诠释 | 第21-50页 |
一、人类的产生 | 第21页 |
二、天人关系 | 第21-23页 |
三、生命的物质基础、功能承载器官和运行规律 | 第23-31页 |
(一) 生命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精 | 第23-25页 |
(二) 生命功能的承载器官——脏腑经络 | 第25-27页 |
(三) 生命的运动规律——阴阳五行 | 第27-31页 |
四、基本生命现象例析 | 第31-50页 |
(一) 代谢现象 | 第31-38页 |
(二) 生长发育现象 | 第38-43页 |
(三) 思维现象 | 第43-47页 |
(四) 睡眠现象 | 第47-50页 |
第四章 中医对疾病现象的诠释 | 第50-92页 |
一、病因诠释——审证求因 | 第50-56页 |
二、病机诠释——对同因异证的解释 | 第56-60页 |
三、证候诠释——指示疾病的原因和性质 | 第60-64页 |
四、诊断诠释 | 第64-82页 |
(一) 收集信息的方法——望、闻、问、切 | 第64-76页 |
(二) 整理信息的方法——辨证 | 第76-82页 |
五、治疗诠释 | 第82-89页 |
(一) 总体治疗原则 | 第82-87页 |
(二) 治法 | 第87-89页 |
六、方药诠释 | 第89-92页 |
第五章 中医学特殊诠释评析 | 第92-101页 |
一、意义的演绎与圆满 | 第92-95页 |
二、辩护性解释 | 第95-96页 |
三、司外揣内与取象比类 | 第96-98页 |
四、读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 | 第98-99页 |
五、中医学特殊诠释的价值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