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5页 |
| 1 植物炭疽病 | 第12页 |
| 2 植物炭疽病的病原菌 | 第12-18页 |
| ·炭疽菌(Colletothrichcum)的分类 | 第12-18页 |
| ·炭疽菌属(Colletothrichcum Cda.)属名的确立 | 第12-13页 |
| ·炭疽菌属真菌的早期分类学 | 第13-14页 |
| ·炭疽菌属真菌的现代分类学 | 第14-17页 |
| ·炭疽菌属真菌分类学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 3 植物炭疽病的病害循环 | 第18-24页 |
| ·植物炭疽菌的越冬 | 第18-19页 |
| ·植物炭疽菌的传播 | 第19-20页 |
| ·植物炭疽菌的侵染策略及侵染机制 | 第20-24页 |
| ·植物炭疽菌的侵染策略 | 第20-22页 |
| ·植物炭疽菌的侵染机制 | 第22-24页 |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梅树炭疽菌的多样性研究 | 第25-4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9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29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25页 |
| ·梅树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 | 第25-26页 |
| ·梅树炭疽菌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6页 |
| ·梅树炭疽菌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26-29页 |
| ·梅树炭疽菌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第29页 |
| ·温度对梅树炭疽菌菌株的影响 | 第29页 |
| ·pH值对梅树炭疽菌菌株的影响 | 第2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7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29-31页 |
| ·梅树炭疽菌病原菌的分离 | 第31页 |
| ·梅树炭疽菌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31-33页 |
| ·梅树炭疽菌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33-34页 |
| ·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3页 |
| ·核糖体DNA基因转录间隔区序列的PCR扩增 | 第33页 |
| ·转化子的PCR检测 | 第33-34页 |
| ·菌株的ITS序列分析 | 第34页 |
| ·梅树炭疽菌菌株的致病力测定 | 第34-37页 |
| ·温度对梅树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 ·pH值对梅树炭疽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37页 |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7-40页 |
| 第三章 梅树炭疽菌的RAPD多样性研究 | 第40-4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 ·材料 | 第40-41页 |
| ·菌株 | 第40-41页 |
| ·引物 | 第41页 |
| ·方法 | 第41-42页 |
| ·菌丝的收集及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1页 |
| ·RAPD反应条件优化 | 第41-42页 |
| ·RAPD分析 | 第42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 ·RAPD反应物及反应程序的优化 | 第42-45页 |
| ·DNA模板浓度对RAPD结果的影响 | 第42页 |
| ·Mg~(2+)浓度对RAPD结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 ·dNTP浓度对RAPD结果的影响 | 第43-44页 |
| ·引物浓度对RAPD结果的影响 | 第44页 |
| ·退火温度对RAPD的影响 | 第44-45页 |
| ·RAPD优化结果 | 第45页 |
| ·RAPD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 ·RAPD扩增 | 第45-46页 |
| ·RAPD扩增的聚类分析 | 第46-48页 |
| 3.结论与讨论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不同寄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49-5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 ·材料 | 第49页 |
| ·方法 | 第49页 |
| ·不同寄主炭疽病发病症状的观察、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49页 |
| ·不同寄主炭疽病病原菌的ITS序列聚类分析 | 第49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 ·不同寄主炭疽病发病症状的观察 | 第49-53页 |
| ·不同寄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 | 第53-54页 |
| ·不同寄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第54页 |
| ·不同寄主炭疽病病原菌ITS序列的聚类分析 | 第54-55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草莓叶斑病的病原鉴定及特性分析 | 第56-6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6-58页 |
| ·材料 | 第56页 |
| ·方法 | 第56-58页 |
| ·草莓叶斑病发病症状及回接 | 第56页 |
| ·草莓叶斑病病原CM-6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56-57页 |
| ·草莓叶斑病病原CM-6菌株的分子鉴定 | 第57页 |
| ·温度和光照对CM-6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57页 |
| ·pH值对CM-6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57-5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62页 |
| ·草莓叶斑病发病症状及病原菌回接 | 第58页 |
| ·草莓叶斑病病原CM-6菌株的形态学观察 | 第58-59页 |
| ·草莓叶斑病病原CM-6菌株的ITS鉴定 | 第59页 |
| ·温度和光照对CM-6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 | 第59页 |
| ·pH值对CM-6菌株菌丝生长的和产孢影响 | 第59-62页 |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2-64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64-67页 |
| 1. 结论 | 第64-65页 |
| 2 讨论 | 第65-66页 |
| 3.下一步的研究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8页 |
| 附录 RAPD扩增所用到的菌株的典型菌落形态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