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美学思想中的“大”美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中国古典美学中“大”美范畴的出现 | 第10-18页 |
一、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说明 | 第10-14页 |
1、范畴 | 第10-11页 |
2、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特点 | 第11-14页 |
二、“大”作为美学范畴的出现 | 第14-18页 |
1、从字源学上看“大”与美的关系 | 第15-16页 |
2、诸子前具有审美意味的“大”的记载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先秦儒家和道家美学中“大”美范畴的内涵 | 第18-29页 |
一、儒家思想中的“大”美 | 第18-22页 |
1、“大哉孔子” | 第18-19页 |
2、“至大至刚”的孟子 | 第19-20页 |
3、荀子和《乐记》的“大”的内涵 | 第20-22页 |
二、道家思想中的“大”美 | 第22-29页 |
1、“大道至美”的老子 | 第23-24页 |
2、庄子的“天地有大美” | 第24-29页 |
第三章 儒家和道家美学思想中“大”美范畴的差异 | 第29-32页 |
一、儒家和道家美学思想中“大”美范畴的联系 | 第29-30页 |
二、儒家和道家美学思想中“大”美范畴的差异 | 第30-32页 |
1、“大”的范畴所建立的哲学基础不同 | 第30页 |
2、“大”的内涵不同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大”与其他美学范畴的关系 | 第32-38页 |
一、“大”与“崇高” | 第32-35页 |
1、“崇高”的涵义 | 第32-34页 |
2、“大”与“崇高”的关系 | 第34-35页 |
二、“大”与“壮美(阳刚之美)” | 第35-38页 |
1、“壮美”的涵义 | 第35-36页 |
2、“大”与“壮美”的关系 | 第36-38页 |
第五章 先秦“大”美范畴对后世审美观念的影响 | 第38-41页 |
一、“大”对中国语言艺术审美取向的影响 | 第38-39页 |
二、“大”对中国造型艺术审美取向的影响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注释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