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大众哲学》的创作 | 第11-19页 |
·《大众哲学》的创作背景 | 第11-16页 |
·家庭环境的启蒙熏陶 | 第11-12页 |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 第12-15页 |
·严峻革命形势的迫切需求 | 第15-16页 |
·《大众哲学》的创作过程 | 第16-19页 |
·中学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初探 | 第16页 |
·日本留学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接触 | 第16-17页 |
·上海工作期间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 第17-19页 |
2 《大众哲学》的文本结构与特色 | 第19-27页 |
·《大众哲学》的文本结构 | 第19-22页 |
·“破除哲学的神秘感”并“揭示哲学真面目” | 第19页 |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两大阵营” | 第19-20页 |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及“真理论” | 第20-21页 |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与“世界观” | 第21-22页 |
·《大众哲学》的文本特色 | 第22-27页 |
·举例说明的写作形式 | 第22页 |
·日常谈话的表达方式 | 第22-23页 |
·通俗易懂的写作内容 | 第23-27页 |
3 《大众哲学》的历史地位 | 第27-35页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山之作 | 第27-28页 |
·哲学写作通俗化的榜样 | 第28-29页 |
·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典范 | 第29-30页 |
·艾思奇历史地位的奠基石 | 第30-35页 |
4 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当代价值 | 第35-45页 |
·《大众哲学》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 | 第35-37页 |
·以史为鉴坚持基本立场不动摇 | 第35-36页 |
·以史为师开创理论研究新境界 | 第36-37页 |
·《大众哲学》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启示 | 第37-45页 |
·提高哲学队伍的理论素质 | 第38页 |
·注重哲学读物的出版普及 | 第38-39页 |
·推进工作方法的丰富多样 | 第39-40页 |
·保持时代问题的敏锐触觉 | 第40-41页 |
·永葆哲学理论的草根情怀 | 第41-42页 |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