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 第1-4页 |
| 中文摘要 | 第4-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1 前言 | 第10-12页 |
| 2 中医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发展回顾 | 第12-66页 |
| ·阴阳 | 第12-24页 |
| ·阴阳的起源及其哲学范畴 | 第12-17页 |
| ·阴阳引入中医理论的内涵变迁及其发展 | 第17-21页 |
| ·阴阳理论对中医各家学说的影响与创新 | 第21-23页 |
| ·小结 | 第23-24页 |
| ·五行 | 第24-36页 |
| ·五行的起源以及用于表征事物多样性的分类模式 | 第25-29页 |
| ·五行类比推演方式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形成 | 第29-31页 |
| ·五行归属系统的建立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形成 | 第31-33页 |
| ·五行学说的发展以及用于指导临床实践 | 第33-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气 | 第36-44页 |
| ·"气"所指代事物的含义及其范围外延 | 第36-39页 |
| ·"气"被引入医学领域说明生命现象 | 第39-41页 |
| ·医理之气的理论完善及其对临床治疗法则的影响 | 第41-44页 |
| ·小结 | 第44页 |
| ·脏腑 | 第44-53页 |
| ·关于脏腑理论的早期含义 | 第45-50页 |
| ·脏腑理论的建立与完善 | 第50-51页 |
| ·脏腑学说的发展与思辨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经络 | 第53-60页 |
| ·经络概念的起源及其内涵的发展衍变 | 第53-55页 |
| ·经络系统的建立及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 第55-58页 |
| ·经络学说形成过程的重大发现——由血脉到经气的过渡 | 第58-59页 |
| ·对目前经络研究的一些感想和反思 | 第59-60页 |
| ·血、津液、精(神) | 第60-66页 |
| ·血 | 第60-62页 |
| ·津液 | 第62-63页 |
| ·精 | 第63-64页 |
| ·神 | 第64-66页 |
| 3 阿拉伯医学发展史的回顾与思考 | 第66-77页 |
| ·阿拉伯医学的发展概况 | 第66-70页 |
| ·阿拉伯医学的形成背景与主要历史阶段 | 第66-67页 |
| ·阿拉伯医学的杰出代表医家 | 第67-70页 |
| ·阿拉伯医学与中国的交流 | 第70-74页 |
| ·隋唐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交流 | 第70-71页 |
| ·宋元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交流 | 第71-72页 |
| ·唐宋元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医药交流特点 | 第72-73页 |
| ·中国古代与阿拉伯国家的药交流的历史意义 | 第73-74页 |
| ·阿拉伯各国传统医学发展现状 | 第74-77页 |
| ·阿拉伯国家医药产业的总体情况 | 第74-75页 |
| ·伊朗的传统医学现状 | 第75-77页 |
| 4 传承中医西传的历史脉络 | 第77-89页 |
| ·对古代阿拉伯医学理论形成的历史源流考 | 第77-83页 |
| ·《医典》的哲学观与阿拉伯医学基础理论特点 | 第78-83页 |
| ·阿拉伯医学与中医学在脉诊理论发展沿革的对比研究 | 第83-85页 |
| ·《脉经》脉诊与《医典》脉学理论的内容简介 | 第83-84页 |
| ·中医脉诊与《医典》脉学的相同点 | 第84-85页 |
| ·用比较医学方法分析不同民族医学基础理论特点 | 第85-89页 |
| ·从疾病诊断学角度分析中医学与阿拉伯医学之异同 | 第85-87页 |
| ·中医学与西医学在人体表象方面的认识差异 | 第87-89页 |
| 5 讨论 | 第89-94页 |
| ·中医学与阿拉伯医学两种医学思辨方法的对比 | 第89-94页 |
| ·两种医学产生的哲学认识基础不同 | 第89-90页 |
| ·中医学与阿拉伯医学的自然观及其衍变 | 第90-91页 |
| ·中医理论体系与西方医学理论的差异 | 第91-94页 |
| 6 结语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 附录: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