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52页 |
·乳状液膜 | 第22-27页 |
·概念 | 第22页 |
·乳状液膜的应用 | 第22-26页 |
·乳状液膜体系的制备 | 第26-27页 |
·乳状液膜的稳定性 | 第27-35页 |
·乳状液膜体系稳定性的实验研究 | 第27-31页 |
·乳状液膜体系稳定性的理论研究 | 第31-35页 |
·van der Waal作用能 | 第31-33页 |
·静电作用能 | 第33页 |
·空间排斥能 | 第33-35页 |
·乳状液膜中的传递现象 | 第35-39页 |
·乳状液膜中的传递机理 | 第35-37页 |
·乳状液膜中传递现象的实验研究 | 第37-39页 |
·反乳液沉淀法生成氧化锆前驱体 | 第39-40页 |
·论文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40-43页 |
·研究背景 | 第40-41页 |
·研究内容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第二章 聚氯乙烯类表面活性剂对乳状液膜体系中内部水颗粒聚并的影响 | 第52-66页 |
·引言 | 第52-53页 |
·实验部分 | 第53-56页 |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53-54页 |
·实验过程 | 第54-56页 |
·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用于内部聚并研究的单个W_1/O/W_2乳状液膜颗粒的制备 | 第55-5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6-63页 |
·内部水相(W_1)或油相(O)中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对内部聚并的影响 | 第56-59页 |
·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溶于外部水相(W_2)对内部聚并的影响 | 第59-60页 |
·聚氧乙烯类表面活性剂引起内部聚并的机理分析 | 第60-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第三章 水/油/水乳状液膜体系内部水颗粒与外部水相间作用能分析 | 第66-96页 |
·引言 | 第66-67页 |
·范德华作用能模型 | 第67-81页 |
·无吸附层的范德华作用能 | 第68-69页 |
·只在外层O/W_2界面存在表面活性剂吸附层的情况下,内外水相的范德华作用能 | 第69-70页 |
·存在两个不同吸附层时的范德华作用能 | 第70-72页 |
·内、外水相间相互作用能的计算与分析 | 第72-81页 |
·静电力作用能 | 第73页 |
·不同条件下内部水颗粒与外部水相间相互作用能分析 | 第73-81页 |
·无吸附层时内外水相间相互作用能 | 第74-75页 |
·仅存在一个吸附层时的内外水相间相互作用能 | 第75页 |
·存在双吸附层对内外水相间相互作用能 | 第75-81页 |
·油相的Hamaker常数小于内、外水相的Hamaker常数 | 第77页 |
·油相的Hamaker常数介于内、外水相的Hamaker常数之间 | 第77-80页 |
·油相的Hamaker常数大于内、外水相的Hamaker常数 | 第80-81页 |
·两个表面活性剂吸附层间的空间排斥能模型 | 第81-90页 |
·两个吸附层厚度对空间排斥能的影响 | 第85-88页 |
·内部水颗粒与油滴的大小对空间排斥能的影响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符号说明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6页 |
第四章 水/油/水型乳状液膜体系中离子通过油膜传递的可视化研究 | 第96-118页 |
·引言 | 第96-97页 |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97-99页 |
·实验过程 | 第99-100页 |
·实验设计 | 第99页 |
·单个W_1/O/W_2乳状液膜体系的制备 | 第99页 |
·离子通过油膜传递的可视化研究 | 第99-10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4页 |
·离子相间传递的显微镜观察 | 第100-105页 |
·内部水颗粒与外部的O/W_2油水界面不接触时的离子传递 | 第100-101页 |
·内部水颗粒与外部的O/W_2油水界面接触时的离子传递 | 第101-105页 |
·离子通过油膜传递的机理研究 | 第105-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8页 |
第五章 乳状液膜体系对含Cr(Ⅵ)废水分离效率的研究 | 第118-126页 |
·引言 | 第118页 |
·实验部分 | 第118-120页 |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118-119页 |
·制乳 | 第119-120页 |
·Cr(Ⅵ)的乳状液膜法分离实验 | 第120页 |
·Cr(Ⅵ)含量测定 | 第12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23页 |
·乳状液膜体系中pH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乳状液膜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121-122页 |
·乳状液膜体系中载体TBP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122-123页 |
·乳状液膜体系中内水相NaOH对分离效率的影响 | 第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6页 |
第六章 反乳液沉淀法生成氧化锆前驱体的可视化研究 | 第126-143页 |
·引言 | 第126-127页 |
·实验部分 | 第127-130页 |
·实验试剂和设备 | 第128页 |
·实验过程 | 第128-130页 |
·实验设计 | 第128-129页 |
·反乳液体系的制备 | 第129-1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30-140页 |
·氨扩散导致的氧化锆前驱体的形成 | 第130-136页 |
·乳液液滴的聚并导致的氧化锆前驱体的形成 | 第136-140页 |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43页 |
第七章 总结论 | 第143-146页 |
附录 | 第146-154页 |
作者简介及博士阶段的学术论文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57-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