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的垃圾焚烧飞灰熔融系统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垃圾焚烧飞灰的污染特性 | 第12-14页 |
| ·飞灰的常用处理方法 | 第14-16页 |
| ·飞灰熔融处理技术的进展 | 第16-25页 |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7-20页 |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0-22页 |
| ·旋风式燃料熔融炉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 ·小结及煤粉旋风燃烧技术简介 | 第23-25页 |
|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第二章 飞灰熔融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27-35页 |
| ·热重法/差示扫描量热法技术简介 | 第27页 |
| ·实验条件和实验过程 | 第27-29页 |
| ·实验条件 | 第27-28页 |
| ·实验过程 | 第28-29页 |
| ·升温速率对飞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29-30页 |
| ·气氛对飞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添加剂对飞灰熔融特性的影响 | 第31-33页 |
| ·CaO加入的影响 | 第31-32页 |
| ·SiO_2加入的影响 | 第32页 |
| ·煤粉加入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飞灰熔融系统的操作参数研究 | 第35-49页 |
| ·飞灰熔融系统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35-38页 |
| ·计算中所用煤的工业分析数据和飞灰数据 | 第38-39页 |
| ·计算分析煤灰质量比的取值范围 | 第39-42页 |
| ·计算分析过量空气系数的取值范围 | 第42-45页 |
| ·计算分析一、二次风分配的取值范围 | 第45-47页 |
| ·计算分析二次风温的取值范围 | 第47-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飞灰熔融和发电系统的模拟与经济性评价 | 第49-73页 |
| ·飞灰熔融和发电完整系统的建立和计算 | 第49-53页 |
| ·完整系统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9-51页 |
| ·计算结果和分析 | 第51-53页 |
| ·飞灰熔融系统的投资估算和经济评价 | 第53-61页 |
| ·投资估算 | 第53-55页 |
| ·经济性分析 | 第55-56页 |
| ·经济性分析总结 | 第56-61页 |
| ·不同熔融系统的经济性比较 | 第61-65页 |
| ·投资成本比较 | 第62-63页 |
| ·运行费用比较 | 第63-65页 |
|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熔融系统和气化熔融技术的比较 | 第65-71页 |
| ·气化熔融技术介绍 | 第65-67页 |
| ·气化熔融技术在中国建厂的经济性分析 | 第67-68页 |
| ·焚烧+熔融系统和气化熔融技术的经济性比较 | 第68-70页 |
| ·对焚烧+熔融系统和气化熔融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建议 | 第70-71页 |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实验系统的建立及后续研究计划 | 第73-93页 |
| ·建立飞灰熔融实验研究的总系统 | 第73-74页 |
| ·各子系统的设计与准备 | 第74-89页 |
| ·主反应装置(燃烧室和熔融室)的设计计算 | 第74-84页 |
| ·给料和预处理系统 | 第84-87页 |
| ·渣收集处理系统 | 第87-88页 |
| ·尾气处理系统 | 第88页 |
| ·测量系统 | 第88-89页 |
| ·后续实验研究计划 | 第89-92页 |
| ·实验研究 | 第89-90页 |
| ·有待改进的部分 | 第90-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 ·全文结论 | 第93-95页 |
| ·飞灰熔融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93-94页 |
| ·计算分析飞灰熔融系统中各操作参数的取值范围 | 第94页 |
| ·飞灰熔融和发电系统的模拟计算和经济性分析 | 第94页 |
| ·实验系统的建立 | 第94-95页 |
| ·研究展望 | 第95-96页 |
| 符号表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1页 |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