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两种态势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导论 | 第9-15页 |
一、本论题相关概念界定说明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目标 | 第10-11页 |
三、满族舞蹈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研究范式 | 第11-12页 |
四、其他相关重要文献的启示 | 第12-14页 |
五、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外来影响下满族舞蹈的融合 | 第15-28页 |
第一节 满族舞蹈与其他民族舞蹈的融合 | 第15-25页 |
一、融合态势之民族融合与文化兼容 | 第15-20页 |
(一) 满汉交融中的中原文化强势融入 | 第16-18页 |
(二) 以满蒙交融为核心的北方游牧、渔猎文化合流 | 第18-19页 |
(三) 满族文化多元结构与开放型接受模式的深入 | 第19-20页 |
二、开放模式推动下的舞蹈融合 | 第20-25页 |
(一) 从形式杂糅到内容归根的“融合” | 第20-23页 |
(二) 从形态交融演化到风格趋同的“被融合” | 第23-25页 |
第二节 融合态势对满族舞蹈艺术个性的双重影响 | 第25-28页 |
一、艺术个性的“消解” | 第25-26页 |
二、超越个性消解的“独创” | 第26-28页 |
第二章 融合背景中满族舞蹈的再生 | 第28-56页 |
第一节 满族舞蹈在当代创作中再生 | 第28-41页 |
一、舞台创作样式的出现与渐进 | 第29-36页 |
(一) 以《莽式空齐》为先声的“满族传统舞蹈” | 第29-30页 |
(二) 以《珍珠湖》为标志的满族神话舞剧 | 第30-32页 |
(三) 以《盛京建鼓》为突破的古典舞样式 | 第32-34页 |
(四) 以《满乡情韵》为代表的舞蹈诗 | 第34页 |
(五) 从《盛世行》到《满风神韵》之大型乐舞兴起 | 第34-36页 |
二、文化保护意识下民间创作表演活动的兴盛 | 第36-40页 |
(一) 由乡村到城市的拓展 | 第36-37页 |
(二) 民间舞团的兴建及创作 | 第37-40页 |
三、清文化及主题节庆活动对满族舞蹈再生的推力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满族舞蹈再生中的艺术探求 | 第41-56页 |
一、对传统满族民间舞蹈的“复排”式创作 | 第42-50页 |
二、凝聚着满族文化的“符号”式创作 | 第50-54页 |
三、文化要素的传承与审美风格的守护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由融合到再生后的困境 | 第56-67页 |
第一节 艺术个性探寻中的创作心理局限 | 第56-61页 |
一、创新意识相对滞后:对己有创作成果的依赖 | 第56-58页 |
二、创作动力失衡:迷失于艺术个性评判的不同标准 | 第58-61页 |
第二节 民间传承机制的潜在危机 | 第61-63页 |
一、自然生存方式的转向与营利目的的弊端 | 第61-62页 |
二、自然传承方式的断流与编导制传承的局限 | 第62-63页 |
第三节 在融合与再生的并行中难于超越的“融合观” | 第63-67页 |
一、大众视野中先入为主的幻象 | 第64-65页 |
二、宿命心理倾向 | 第65页 |
三、以环境论作为片面解释的依据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