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4页 |
1 绪论 | 第14-31页 |
·与学术传承和古籍整理相关的概念 | 第15-20页 |
·文献的含义 | 第15-17页 |
·学术的含义 | 第17-18页 |
·传承的含义 | 第18-19页 |
·古籍整理的界定 | 第19-20页 |
·中医的学术发展及传承方式 | 第20-28页 |
·官守其学 | 第20-22页 |
·师承授受 | 第22-24页 |
·家传其业 | 第24页 |
·学校教育 | 第24-26页 |
·读书自学 | 第26页 |
·“儒医”之外的“另类”传统——道医/僧医/草泽铃医 | 第26-28页 |
·古籍整理与学术发展之关联及其在传承中的地位 | 第28-31页 |
·古籍整理与中医学术发展之大势相关联 | 第28页 |
·古籍整理受“经学”传统之影响 | 第28-30页 |
·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随文献载体的变革而发展 | 第30-31页 |
2 上古到先秦时期医学知识的汇集与医学典籍的形成 | 第31-52页 |
·古史传说与医学起源 | 第32-46页 |
·中国古代文明与古史传说 | 第33-35页 |
·医学技术在不同地域的发生起源 | 第35-44页 |
·古代文化、思想学术与医学技术的地域性 | 第44-46页 |
·不同医学体系的交叉融汇 | 第46-50页 |
·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一统”格局 | 第46-47页 |
·从“拟于二皇”到“岐黄之术” | 第47-49页 |
·“托始于黄帝”的意义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3 两汉的医学传承与古籍整理 | 第52-87页 |
·汉代的医书整理与分类 | 第52-60页 |
·从出土医书看古方技书的面貌 | 第52-53页 |
·刘向父子与李柱国校书的方法和体例 | 第53-57页 |
·“医经”与“经方”之义 | 第57-60页 |
·医经的结集 | 第60-73页 |
·《黄帝内经》 | 第60-69页 |
·《黄帝外经》与《明堂》 | 第69-71页 |
·《难经》 | 第71-73页 |
·经方的源流 | 第73-79页 |
·伊尹制汤液 | 第73-74页 |
·《汤液经法》与《辅行诀》 | 第74-76页 |
·仲景医方本自《汤液经法》 | 第76-77页 |
·张仲景对“医经”与“经方”的融合 | 第77-79页 |
·小结 | 第79-87页 |
4 魏晋至隋唐的医学传承与古籍整理 | 第87-127页 |
·魏晋至隋唐的医学传承 | 第87-91页 |
·魏晋至隋唐的医书整理 | 第91-109页 |
·王叔和与《脉经》对医经的整理 | 第91-93页 |
·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对“黄帝三部”的整理 | 第93-95页 |
·陶弘景与《本草经集注》对本草的整理 | 第95-97页 |
·巢元方与《诸病源候论》 | 第97-98页 |
·孙思邈、王焘对经方的整理 | 第98-103页 |
·《黄帝内经》的整理注释 | 第103-109页 |
·小结 | 第109-127页 |
5 两宋金元的医学传承与古籍整理 | 第127-155页 |
·北宋皇帝对于医学的高度重视及医药文献的广泛征集 | 第127-129页 |
·北宋校正医书局的古籍整理工作 | 第129-141页 |
·校正医书局成立以前的医书整理工作 | 第130页 |
·校正医书局的成立与运作 | 第130-132页 |
·校正医书局的医书校刊情况 | 第132-134页 |
·校正医书局的工作内容和方法 | 第134-139页 |
·校正医书局的成就得失 | 第139-141页 |
·金元四家的学术传承与经典研究 | 第141-148页 |
·河间、易水两派的师承授受 | 第141页 |
·河间、易水两派的经典研究与学术创新 | 第141-145页 |
·金元四家的学术争鸣与交融 | 第145-148页 |
·金元时期经典医籍的注释考证 | 第148-151页 |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与《伤寒明理论》 | 第148-149页 |
·滑寿对《内经》和《难经》的整理注释 | 第149-150页 |
·吕复对中医典籍的考证评述 | 第150-151页 |
·小结 | 第151-155页 |
6 明清时期的医学传承与古籍整理 | 第155-175页 |
·概况 | 第155-156页 |
·对于古代经典医籍的整理研究 | 第156-162页 |
·《内经》的分类研究 | 第156-157页 |
·《伤寒论》的学术论争与注本体系 | 第157-161页 |
·《神农本草经》的注疏与辑复 | 第161-162页 |
·医学类书的编纂 | 第162-166页 |
·《普济方》 | 第163-164页 |
·《古今医统大全》 | 第164-166页 |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 第166页 |
·医学丛书的编纂 | 第166-170页 |
·《古今医统正脉全书》 | 第167-169页 |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 第169-170页 |
·医学入门书的繁盛 | 第170-172页 |
·小结 | 第172-175页 |
7 中医学术传承的特点规律及与古籍整理的关系 | 第175-187页 |
·中医学术传承的特点 | 第175-179页 |
·中医学术在传承中保持连续性 | 第175-176页 |
·中医学术在传承中保持整体性 | 第176页 |
·中医学术在传承中表现包容性 | 第176-177页 |
·中医学术在传承中呈现累积性 | 第177-178页 |
·中医学术因“承”而“传”,具有继承性 | 第178页 |
·中医学术在传承中不失变通性 | 第178-179页 |
·中医学术传承的规律 | 第179-182页 |
·学术在传承中不断由争鸣走向融合 | 第179-180页 |
·学术传承从“载道”到“求知” | 第180-182页 |
·中医古籍整理作为中医学术传承的载体和方式 | 第182-184页 |
·古籍整理作为治学的门径与舟楫 | 第182-183页 |
·古籍整理对于理论总结与体系构建的促进作用 | 第183-184页 |
·古籍整理与学术传承发展的同步联动关系 | 第184页 |
·历史上的中医学术传承与古籍整理对于今天的启示 | 第184-187页 |
·中医学术传承发展必须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 | 第184-185页 |
·中医古籍整理必须紧随时代脉动,吸纳技术创新 | 第185-186页 |
·大力发展中医古籍整理事业,推动中医学术传承创新 | 第186-187页 |
8 结语 | 第187-189页 |
致谢 | 第189-19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90-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