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的遗传和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前言 | 第13-21页 |
一、果树芽变及芽变选种 | 第13-15页 |
二、关于果树芽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三、本课题立论依据及意义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观察 | 第21页 |
·材料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页 |
·果实品质的比较研究 | 第21-22页 |
·材料 | 第21页 |
·方法 | 第21-22页 |
·花粉特性研究 | 第22页 |
·材料 | 第22页 |
·花粉粒的大小与形态观察 | 第22页 |
·花粉萌发试验 | 第22页 |
·染色体倍性变异研究 | 第22-23页 |
·材料 | 第22页 |
·方法 | 第22-23页 |
·ISSR(锚定简单重复序列)分析 | 第23-29页 |
·材料 | 第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主要试剂及来源 | 第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23-24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24-25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4-25页 |
·基因组DNA质量检测 | 第25页 |
·最佳反应体系与扩增程序 | 第25-26页 |
·引物的筛选及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26页 |
·差异带的回收 | 第26页 |
·大肠杆菌JM109菌株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6-27页 |
·目标片段与载体连接 | 第27页 |
·DNA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7页 |
·重组质粒的筛选及鉴定 | 第27-28页 |
·DNA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9-55页 |
·植物学性状和生物学特性 | 第29-31页 |
·植物学性状 | 第29-30页 |
·生物学特性 | 第30-31页 |
·果实品质的比较研究 | 第31-33页 |
·花粉特性研究 | 第33-38页 |
·花粉粒大小及形态特征 | 第33-37页 |
·花粉大小 | 第33-34页 |
·花粉外形 | 第34-36页 |
·纹饰特征 | 第36页 |
·萌发沟、孔 | 第36-37页 |
·花粉萌发试验 | 第37-38页 |
·染色体形态及倍性变异分析 | 第38-39页 |
·ISSR分析结果 | 第39-55页 |
·DNA的质量及纯度鉴定结果 | 第39页 |
·ISSR分子标记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39-44页 |
·模板DNA适宜浓度的确定 | 第40页 |
·Mg~(2+)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40-41页 |
·引物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41-42页 |
·dNTP浓度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42页 |
·TaqDNA聚合酶对PCR结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退火温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第43-44页 |
·葡萄属植物ISSR-PCR分析最佳反应条件 | 第44页 |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 第44-49页 |
·芽变单株与对照间的遗传相似性分析 | 第49页 |
·差异片段的回收与检测 | 第49-50页 |
·目标片段的克隆测序 | 第50-51页 |
·目标片段的测序结果分析 | 第51-55页 |
·目标片段的测序结果 | 第51-52页 |
·目标片段测序结果与核苷酸序列数据库比对分析 | 第52-55页 |
第三章 讨论 | 第55-59页 |
·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与对照的某些性状差异 | 第55页 |
·野生毛葡萄芽变单株和对照果实品质的比较 | 第55-56页 |
·花型遗传问题 | 第56页 |
·花粉特征与变异以及可育性 | 第56-57页 |
·染色体倍性与核型 | 第57页 |
·ISSR引物的规律性研究 | 第57-58页 |
·特异性片段与变异 | 第58页 |
·对今后研究工作的设想 | 第58-5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