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7页 |
| ·研究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 第8-12页 |
| ·研究缘起 | 第8-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学界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 ·关于民族体育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 ·关于民族节日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 ·关于民族交往、族群方面的研究 | 第13-14页 |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 ·相关概念诠释 | 第16-17页 |
| ·族群、族际社会 | 第16页 |
| ·节日、节庆体育 | 第16-17页 |
| 2 田野调查点及其节庆体育状况 | 第17-20页 |
| 3 节庆体育活动在族际社会产生发展的社会心理根基 | 第20-36页 |
| ·信仰的导向 | 第20-26页 |
| ·“信神而非迷信” | 第20-21页 |
| ·“求福、求子、求好运” | 第21-25页 |
| ·“五谷丰登、六畜平安” | 第25-26页 |
| ·“热闹”的诉求 | 第26-27页 |
| ·“社交”的需求 | 第27-28页 |
| ·“象征资本”的追求 | 第28-31页 |
| ·经济效应的渴求 | 第31-32页 |
| ·达观的心态 | 第32-35页 |
| ·积极的生活 | 第33-34页 |
| ·开放的心胸 | 第34-35页 |
| ·小结 | 第35-36页 |
| 4 节庆体育活动对族际社会中族群交往互动的积极作用 | 第36-45页 |
| ·节庆体育对族际社会中族群内交际的良好作用 | 第36-41页 |
| ·加强族群认同,促进族群团结 | 第36-39页 |
| ·维护族群和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 第39-40页 |
| ·在交流中提升地方经济与外在影响力 | 第40-41页 |
| ·节庆体育对族际社会中族群间交往的良性作用 | 第41-44页 |
| ·促进族群间文化的相互认同,实现跨文化交际 | 第41-42页 |
| ·扩大族群民众交友通婚的范围,延展族群风俗文化的传播围度 | 第42-44页 |
| ·外部因素的介入,拓宽了族群的视野,扩大信息量 | 第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5 节庆体育对族际社会中族群交往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56页 |
| ·核心性的节庆体育地点 | 第45-47页 |
| ·交融性的节庆体育特征 | 第47-48页 |
| ·节庆体育中民族之间的交融 | 第47页 |
| ·节庆体育中项目之间的交融 | 第47-48页 |
| ·多样性的节庆体育人员构成 | 第48-53页 |
| ·节庆体育的“导演”——节庆组织精英 | 第49-50页 |
| ·节庆体育的“顾问”——政府、企业团体 | 第50-51页 |
| ·节庆体育的“主角”——表演者 | 第51-52页 |
| ·节庆体育的“看客”——观众 | 第52-53页 |
| ·连续性的节庆体育组织流程 | 第53-54页 |
| ·同构性的节庆体育大小空间场域 | 第54-55页 |
| ·小结 | 第55-56页 |
| 6 进一步有效发挥节庆体育交往功效的几点建议 | 第56-59页 |
| ·广泛利用各种途径,加大节庆体育的宣传力度 | 第56页 |
| ·建立健全节庆体育组织管理机制,官民合办节庆体育 | 第56-57页 |
| ·保持节庆体育特色,丰富节庆体育项目 | 第57页 |
| ·打造节庆体育旅游品牌战略,多样化开发节庆体育 | 第57-58页 |
| ·建议研究学者加大对节庆体育的研究 | 第58页 |
| ·重视民间精英的社会作用,发挥其社会功能 | 第58-59页 |
| ·小结 | 第59页 |
| 7 结论 | 第59-61页 |
| 注释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