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9页 |
| 第一节 溴代阻燃剂 | 第13-18页 |
| 1.阻燃剂 | 第13页 |
| 2.溴代阻燃剂 | 第13-18页 |
| ·多溴联苯醚 | 第13-15页 |
| ·四溴双酚A | 第15-16页 |
| ·六溴环十二烷 | 第16页 |
| ·四溴双酚A双(2,3-二溴丙基)醚 | 第16页 |
| ·多溴联苯 | 第16-18页 |
| 第二节 人体样品中多溴联苯醚的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 ·多溴联苯醚的性质 | 第18-21页 |
| ·多溴联苯醚的毒性 | 第18-19页 |
| ·亲脂性 | 第19页 |
| ·低的蒸汽压 | 第19-20页 |
| ·远距离迁移性 | 第20页 |
| ·生物富集性与放大 | 第20-21页 |
| ·多溴联苯醚在人体样品中的含量和趋势 | 第21-23页 |
| ·我国多溴联苯醚的研究状 | 第23-26页 |
| 第三节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6-29页 |
|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7页 |
| ·研究思路 | 第27页 |
| ·研究内容和主要工作量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母乳和血液中PBDEs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9-36页 |
| 1.试剂 | 第29页 |
| 2.标样 | 第29-32页 |
| ·PBDEs标样 | 第29页 |
| ·OCPs标样和PCBs标样 | 第29页 |
| ·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 ·实验用品的准备 | 第30页 |
| ·酸性硅胶柱的制备 | 第30页 |
| ·样品的采集与血清的分离 | 第30页 |
| ·样品的分析 | 第30-32页 |
| ·脂肪的提取 | 第30页 |
| ·PBDEs、OCPs和PCBs的分离和纯化 | 第30-31页 |
| ·仪器分析 | 第31-32页 |
| 3.PBDEs的图谱 | 第32-33页 |
| 4.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3页 |
| ·化合物峰的认定 | 第33-34页 |
| ·仪器检测限 | 第34页 |
| ·方法检测限 | 第34页 |
| ·方法空白 | 第34页 |
| ·回收率实验 | 第34页 |
| 5.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广州市母乳、母血和婴儿脐带血中PBDEs的研究 | 第36-44页 |
| 1.采样地点的位置及背景 | 第36页 |
| 2.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36-37页 |
| 3.结果和讨论 | 第37-44页 |
| ·母乳、母血和婴儿脐带血中PBDEs的含量 | 第37-39页 |
| ·PBDEs各同系物的分布模式 | 第39-40页 |
| ·CB-153 | 第40-41页 |
| ·相关性研究 | 第41页 |
| ·PBDEs的来源 | 第41-43页 |
| ·结论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广东电子垃圾拆解工人血液中多溴联苯醚的研究 | 第44-56页 |
| 1.采样地点的位置及背景 | 第44-45页 |
| 2.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45-46页 |
| 3.结果与讨论 | 第46-56页 |
| ·PBDEs各同系物的含量 | 第46-49页 |
| ·三组样品中PBDE同系物的分布模式 | 第49-50页 |
| ·相关性分析 | 第50-53页 |
| ·PBDEs的来源 | 第53页 |
| ·BDE-209降解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电子垃圾拆解工人和附近居民血液中OCPs和PCBs的研究 | 第56-79页 |
| 第一节 电子垃圾拆解区的工人和附近居民血液中有机氯农药的研究 | 第56-70页 |
| ·DDT及其降解产物 | 第56-57页 |
| ·六六六(HCH) | 第57-59页 |
| ·氯丹(Chlordane) | 第59-60页 |
| ·我国农药使用历史及现状 | 第60页 |
| ·有机氯农药在所测样品中的含量 | 第60-66页 |
| ·OCPs的分布模式 | 第66-67页 |
| ·人体中农药的来源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第二节 电子垃圾拆解工人和附近居民血液中多氯联苯的研究 | 第70-79页 |
| ·多氯联苯的结构和性质 | 第70-72页 |
| ·难降解性 | 第70页 |
| ·远距离迁移性 | 第70-71页 |
| ·生物蓄积性 | 第71页 |
| ·生物毒性 | 第71-72页 |
| ·我国多氯联苯的生产和使用情况 | 第72-73页 |
| ·工人和居民中PCBs的含量 | 第73-77页 |
| ·PCBs同系物的分布模式 | 第77-78页 |
| ·结论 | 第78-79页 |
| 全文结论及创新之处 | 第79-81页 |
| 1.主要结论 | 第79页 |
| 2.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79-80页 |
| 3.研究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