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酵母富集转化无机硒和洛伐他汀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6页 |
| ·微量元素硒概述 | 第10-19页 |
| ·微量元素的重要性及硒元素的发现 | 第10-12页 |
| ·必需微量元素——硒的发现 | 第12-13页 |
| ·硒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3-15页 |
| ·硒的存在形式与分布 | 第15-17页 |
| ·硒的功能 | 第17-18页 |
| ·硒在人和动物体内的代谢 | 第18-19页 |
| ·硒酵母的研究与开发 | 第19-22页 |
| ·酵母的生物学特征 | 第19页 |
| ·开发含硒食品的必要性 | 第19-20页 |
| ·酵母作为富集硒元素载体的优越性 | 第20-21页 |
| ·富硒酵母的用途 | 第21-22页 |
| ·国内外硒酵母的研究情况概述 | 第22页 |
| ·富硒他汀的研究 | 第22-26页 |
| ·洛伐他汀的概述 | 第23-24页 |
| ·"富硒他汀"的作用及研究概述 | 第24-26页 |
| 第二章 高生物量富硒酵母的选育 | 第26-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材料 | 第26-27页 |
| ·方法 | 第27-35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27-28页 |
| ·硒含量的测定 | 第28-32页 |
| ·高产菌株的筛选路线和实验步骤 | 第32-34页 |
| ·菌种活化和培养 | 第34页 |
| ·菌悬液制备 | 第34页 |
| ·紫外(UV)诱变筛选 | 第34页 |
| ·~(60)Co诱变处理 | 第34-35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5-39页 |
| ·催化硒光光度法测定硒含量的标准曲线 | 第35-36页 |
|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硒含量的标准曲线 | 第36页 |
| ·紫外线(UV)诱变试验结果 | 第36-37页 |
| ·~(60)Co诱变试验结果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发酵工艺条件的试验 | 第39-59页 |
| ·试验方法 | 第39-44页 |
| ·菌种保藏方法 | 第39页 |
| ·培养条件 | 第39-40页 |
| ·不同氮源对硒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40页 |
| ·无机盐对硒酵母生物量和含硒量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发酵培养基的正交优化 | 第41-42页 |
| ·溶氧对硒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42页 |
| ·发酵液初始pH值对硒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温度对硒酵母生物量和含硒量的影响 | 第43页 |
| ·接种量对硒酵母生物量和含硒量的影响 | 第43页 |
| ·残糖的测定方法 | 第43-44页 |
| ·结果分析 | 第44-59页 |
| ·种子转接时的种龄 | 第44页 |
| ·不同碳源对硒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44-45页 |
| ·不同氮源对硒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微量元素对硒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48-50页 |
| ·溶氧对硒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50-51页 |
| ·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对硒酵母发酵的影响 | 第51-52页 |
| ·温度对硒酵母生物量和含硒量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接种量对硒酵母生物量和含硒量的影响 | 第54-55页 |
| ·验证优化结果 | 第55页 |
| ·发酵过程中各个参数的变化 | 第55-59页 |
| 第四章 富硒酵母发酵液处理 | 第59-6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 ·材料 | 第59页 |
| ·方法 | 第59-6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 ·单因素试验 | 第60-64页 |
| ·响应面分析 | 第64-68页 |
| 第五章 富硒他汀的初步研究 | 第68-73页 |
| ·材料 | 第68-69页 |
| ·菌种及来源 | 第68页 |
|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68页 |
| ·主要化学试剂 | 第68页 |
| ·培养基配方 | 第68-69页 |
| ·方法 | 第69-70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69页 |
| ·硒含量的测定 | 第69页 |
| ·"富硒他汀"的薄板层析 | 第69-70页 |
| ·高产菌株的诱变和筛选路线 | 第7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 ·含"富硒他汀"酵母的生物量和含硒量 | 第70-71页 |
| ·含"富硒他汀"酵母抽体液的层析 | 第71-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 ·结论 | 第73-74页 |
| ·展望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 | 第80-84页 |
| 致谢 | 第84-8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