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拉塞米缓释片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前言 | 第11-15页 |
| 第一章 托拉塞米的溶解度及油水分配系数研究 | 第15-20页 |
| 1 材料 | 第15页 |
| 2 方法 | 第15-17页 |
| ·不同pH 的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15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15页 |
| ·溶解度的测定 | 第15-16页 |
| ·pKa 的测定 | 第16页 |
| ·油水分配系数(Ko/w)的测定 | 第16-17页 |
| 3 结果 | 第17-19页 |
| ·用不同pH 的缓冲液制备的标准曲线 | 第17页 |
| ·不同pH 时溶解度的测定结果 | 第17-18页 |
| ·pKa | 第18页 |
| ·不同pH 下的油水分配系数的测定结果 | 第18-19页 |
| 4 结论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托拉塞米缓释片的处方工艺研究 | 第20-34页 |
| 1 材料 | 第20页 |
| 2 方法及结果 | 第20-34页 |
| ·工艺设计 | 第20-21页 |
| ·预试 | 第21-23页 |
| ·托拉塞米与辅料的相互作用试验 | 第23-25页 |
| ·液相条件 | 第23页 |
| ·影响因素试验 | 第23-24页 |
| ·结果 | 第24-25页 |
| ·结论 | 第25页 |
| ·第一次正交设计筛选辅料 | 第25-29页 |
| ·方法 | 第25-26页 |
| ·结果 | 第26-29页 |
| ·结论 | 第29页 |
| ·第二次正交设计确定处方 | 第29-33页 |
| ·方法 | 第29-30页 |
| ·结果 | 第30-33页 |
| ·结论 | 第33页 |
| ·处方的确定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托拉塞米缓释片的质量标准研究 | 第34-53页 |
| 1 材料 | 第34页 |
| 2 方法及结果 | 第34-53页 |
| ·鉴别 | 第34-35页 |
| ·紫外鉴别 | 第34页 |
| ·高效液相色谱鉴别 | 第34-35页 |
| ·含量均匀度测定 | 第35页 |
| ·有关物质检查 | 第35-41页 |
| ·液相色谱条件 | 第35页 |
| ·空白辅料干扰试验 | 第35-36页 |
| ·二极管阵列试验 | 第36页 |
| ·破坏性实验 | 第36-37页 |
| ·方法学验证 | 第37-40页 |
| ·样品有关物质检查 | 第40-41页 |
| ·含量测定 | 第41-46页 |
| ·溶媒的选择 | 第41页 |
| ·测定波长的选择 | 第41-42页 |
| ·辅料背景干扰试验 | 第42页 |
| ·方法学验证 | 第42-45页 |
| ·样品含量测定 | 第45-46页 |
| ·体外释放度测定 | 第46-51页 |
| ·释放度测定条件的选择 | 第46-48页 |
| ·方法学确证 | 第48-50页 |
| ·样品体外释放度测定 | 第50-51页 |
| ·体外释药模型的拟合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托拉塞米缓释片初步的体内药动学研究 | 第53-60页 |
| 1 材料 | 第53页 |
| 2 方法及结果 | 第53-59页 |
| ·血清样品的测定方法 | 第53-54页 |
| ·色谱条件 | 第53页 |
| ·血清样品预处理 | 第53页 |
| ·标准曲线 | 第53-54页 |
| ·方法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54页 |
| ·提取回收率 | 第54页 |
| ·给药方案 | 第54页 |
| ·实验对象 | 第54页 |
| ·药物 | 第54页 |
| ·实验设计 | 第5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4-55页 |
| ·测定结果 | 第55-58页 |
| ·三条线性方程 | 第55页 |
| ·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55页 |
| ·提取回收率 | 第55-56页 |
| ·血清浓度 | 第56-57页 |
| ·主要的药动学参数 | 第57页 |
| ·空白血清色谱图 | 第57页 |
| ·血清样品色谱图 | 第57-58页 |
| ·体内-体外相关性的研究 | 第58-59页 |
| ·方法 | 第58页 |
| ·结果 | 第58-59页 |
| ·结论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结论及讨论 | 第60-62页 |
| 第六章 综述:缓控释制剂目前研究的状况及进展 | 第62-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附图 | 第84-89页 |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