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提要 | 第1-11页 | 
| 导论 | 第11-20页 | 
| 上编 百年沧桑: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演变轨迹 | 第20-82页 | 
| 第一章 孕育期报告文学(1898年──1929年) | 第20-29页 | 
| 第一节 文体寻根 | 第21-24页 | 
| 一、文学之根──纪游散文 | 第21-22页 | 
| 二、新闻之根──通讯报道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孕育期报告文学的文体样态 | 第24-27页 | 
| 一、政论性散文 | 第24-25页 | 
| 二、艺术性通讯 | 第25-27页 | 
| 第三节 “小荷才露尖尖角”──文体奠基意义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文体形成期的报告文学(上)(1930年──1955年) | 第29-38页 | 
| 第一节 1930年代:报告文学史卷上浓重的一笔 | 第29-33页 | 
| 一、名称初立与功能初显 | 第29-30页 | 
| 二、创作与理论携手同行 | 第30-31页 | 
| 三、1936:中国报告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报告文学年” | 第31-33页 | 
| 第二节 《包身工》──中国报告文学的第一座里程碑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繁盛后绵延的余韵 | 第34-38页 | 
| 一、“小中兴”局面涌现 | 第34-36页 | 
| 二、“小说化”倾向出现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文体形成期的报告文学(中)(1956年──1976年) | 第38-45页 | 
| 第一节 风雨蹒跚二十年──“非常年代”的报告文学 | 第38-44页 | 
| 一、“大跃进”年代:走向畸形的报告文学 | 第38-40页 | 
| 二、“文革”时期:走进低谷的报告文学 | 第40-43页 | 
| 三、文体观念失落 | 第43-44页 | 
| 第二节 《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文体探索之作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文体形成期的报告文学(下)(1977年──1985年) | 第45-51页 | 
| 第一节 “一览众山小”──唱响繁荣的报告文学 | 第45-47页 | 
| 一、文坛上的“异军突起” | 第45-46页 | 
| 二、理论研究的复苏与跟进 | 第46-47页 | 
| 第二节 文体上的探索与尝试 | 第47-50页 | 
| 一、“不知细叶谁裁出”──题材上的创新 | 第47-48页 | 
|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艺术上的表现 | 第48-50页 | 
| 第三节 《哥德巴赫猜想》—引领风骚之作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文体成熟期的报告文学(1986年—1989年) | 第51-61页 | 
| 第一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宏观全景式报告文学出现 | 第51-54页 | 
| 一、问题报告文学的崛起 | 第51-52页 | 
| 二、长篇报告文学的兴盛 | 第52-54页 | 
| 第二节 报告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段 | 第54-59页 | 
| 一、1988:中国报告文学史上的第二个“报告文学年” | 第54-55页 | 
| 二、问题报告文学文体分析 | 第55-58页 | 
| 三、问题报告文学在报告文学史上的地位 | 第58-59页 | 
| 第三节 《唐山大地震》──问题报告文学的丰碑 | 第59-61页 | 
| 第六章 报告文学文体成熟后的发展(1990年代) | 第61-69页 | 
| 第一节 1990年代:“润物细无声”──报告文学的平稳前行 | 第61-65页 | 
| 一、人物与事件的全面融合 | 第61-64页 | 
| 二、“千年沉重”:史志性报告文学的持续发展 | 第64-65页 | 
| 第二节 理论研究扎实前行 | 第65-69页 | 
| 一、理论研究的深入 | 第66-67页 | 
| 二、关于90年代报告文学的争论 | 第67-69页 | 
| 第七章 走进新世纪的报告文学 | 第69-82页 | 
| 第一节 创作与理论相映成辉 | 第69-77页 | 
| 一、理论界的声音 | 第69-71页 | 
| 二、“春色满园关不住”──层出不穷的创作佳绩 | 第71-75页 | 
| 三、2004: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年” | 第75-77页 | 
| 第二节 新世纪报告文学文体的新态势 | 第77-82页 | 
| 一、各种题材尽现风采 | 第77-78页 | 
| 二、短篇报告文学复兴 | 第78-79页 | 
| 三、回声:良好的社会反响 | 第79-82页 | 
| 中编 百年报告文学文体演进的理论支点 | 第82-141页 | 
| 第八章 时代报告与报告时代 | 第82-105页 | 
| 第一节 报告文学──时代之子 | 第83-92页 | 
| 一、因时应运而生 | 第83-85页 | 
| 二、思想理论的催产 | 第85-87页 | 
| 三、时代题材的滋养 | 第87-89页 | 
| 四、主流意识形态的推波助澜 | 第89-92页 | 
| 第二节 回报时代 | 第92-99页 | 
| 一、形影相随:紧扣时代脉动 | 第92-95页 | 
| 二、诊问疗救:揭露社会“疮疤” | 第95-96页 | 
| 三、回应读者:“烹饪”精神大餐 | 第96-99页 | 
| 第三节 报告文学与媒体 | 第99-105页 | 
| 一、现代传媒:报告文学的助产婆 | 第99-101页 | 
| 二、现代传媒:对报告文学的冲击 | 第101-103页 | 
| 三、报告文学:冲出传媒的遮蔽 | 第103-105页 | 
| 第九章 规范的形成与创新 | 第105-119页 | 
| 第一节 报告文学的文体规范 | 第105-111页 | 
| 一、报告文学的根本属性──非虚构性 | 第105-107页 | 
| 二、理性生命之光──思辨性 | 第107-110页 | 
| 三、充满张力的文体表征──复合性 | 第110-111页 | 
| 第二节 突显文体规范 | 第111-119页 | 
| 一、唯真实而可信 | 第112-113页 | 
| 二、由思辨而深刻 | 第113-115页 | 
| 三、因复合而精彩 | 第115-119页 | 
| 第十章 报告文学创作主体精神观照 | 第119-141页 | 
| 第一节 心有灵犀:知识分子与报告文学创作主体本性的契合 | 第119-122页 | 
| 一、启蒙与批判:知识分子的宿命 | 第119-121页 | 
| 二、理性批判:报告文学作家的使命 | 第121-122页 | 
| 第二节 报告文学文体特质与知识分子特点 | 第122-129页 | 
| 一、报告文学:知识分子理性批判精神的有效载体 | 第123-124页 | 
| 二、报告文学:知识分子向社会发言的方式 | 第124-126页 | 
| 三、忧患意识:知识分子与问题报告文学的精神内核 | 第126-129页 | 
| 第三节 作为报告文学作家及文本中的知识分子 | 第129-134页 | 
| 一、报告文学作家──用生命写作的知识分子 | 第129-131页 | 
| 二、文本中的知识分子──折射主体精神的形象 | 第131-134页 | 
| 第四节 “文如其人”:创作主体精神的嬗变与文体演进 | 第134-141页 | 
| 一、寻找精神家园 | 第135-137页 | 
| 二、创作主体精神解放 | 第137-138页 | 
| 三、创作主体自觉到文体自觉 | 第138-141页 | 
| 下编 关于报告文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141-155页 | 
| 第十一章 永葆生命活力的报告文学 | 第141-155页 | 
| 第一节 回眸:报告文学的昨天 | 第141-144页 | 
| 一、厚重的创作积蓄 | 第141-143页 | 
| 二、理论研究留下的“余地” | 第143-144页 | 
| 第二节 聚焦:报告文学的今天 | 第144-147页 | 
| 一、“活”在当下的文学 | 第144-145页 | 
| 二、“人气”正旺的文学 | 第145-147页 | 
| 第三节 展望:报告文学的明天 | 第147-155页 | 
| 一、与时俱进:彰显文体优势 | 第147-148页 | 
| 二、底层意识:主体精神的向度 | 第148-151页 | 
| 三、与事共存:报告文学使命的担当 | 第151-155页 | 
| 结语 | 第155-1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8-165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165-166页 |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66-173页 |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73-183页 | 
| 致谢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