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25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月季现代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 ·国外月季育种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国内月季育种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 ·月季育种的发展方向 | 第14-15页 |
| ·辐射源种类及其诱变机理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 ·辐射源种类 | 第15-16页 |
| ·辐射诱变的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 ·辐射诱变在月季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 ·诱变材料与诱变效果的关系 | 第18页 |
| ·辐射剂量与类型对诱变效果的影响 | 第18-19页 |
| ·月季辐射育种中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 ·遗传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19-25页 |
| ·遗传标记简介 | 第20-21页 |
| ·常用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分子标记技术在月季种质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 ·RAPD标记辅助月季育种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1页 |
| ·材料 | 第25页 |
| ·月季品种 | 第25页 |
| ·钴源 | 第25页 |
| ·方法 | 第25-30页 |
| ·组织培养法 | 第25-26页 |
| ·辅助数学模型确定半致死剂量法 | 第26-27页 |
| ·梯度辐射法 | 第27-28页 |
| ·扫描电镜分析法 | 第28页 |
| ·RAPD多态性分析法 | 第28-30页 |
| ·数理统计分析法 | 第30页 |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48页 |
| ·半致死剂量的确定 | 第31-32页 |
| ·组培苗对射线的敏感性反应 | 第32-34页 |
| ·死亡率的分段统计 | 第32-33页 |
| ·组培苗的性状表现 | 第33-34页 |
| ·不同辐照梯度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34-36页 |
| ·回归及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 ·变异植株的选择 | 第35-36页 |
| ·不同辐照剂量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 第36-40页 |
| ·不同辐照剂量对叶型的影响 | 第36页 |
| ·不同辐照剂量对分枝形式的影响 | 第36-38页 |
| ·不同辐照剂量对株型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不同辐照剂量对M1代抗病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不同辐照剂量对月季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40-43页 |
| ·不同辐照剂量对叶片气孔的影响 | 第40-42页 |
| ·不同辐照剂量对栅栏组织的影响 | 第42-43页 |
| ·不同辐照剂量对月季基因型的影响 | 第43-48页 |
| ·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43-44页 |
| ·RAPD-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44页 |
| ·引物筛选及DNA扩增结果 | 第44-46页 |
| ·扩增条带分析 | 第46页 |
| ·不同辐射处理月季基因型相似性系数及聚类分析结果 | 第46-48页 |
| 4 讨论 | 第48-52页 |
| ·辐射材料的选择及辐照剂量的设定 | 第48页 |
| ·辐射材料的选择 | 第48页 |
| ·辐射剂量的设定 | 第48页 |
| ·辐射对月季组培苗的损伤效应 | 第48-49页 |
| ·变异株和变异枝的产生方式 | 第49页 |
| ·辐射植株变异的性状表现 | 第49-50页 |
| ·RAPD多态性分析 | 第50-51页 |
| ·基因组的提取 | 第50页 |
| ·多态性分析 | 第50-51页 |
| ·变异后代的鉴定和选择 | 第51-52页 |
| 5 结论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 附录 | 第60-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