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目前景观规划建设形势背景 | 第10页 |
·导师的学术思想背景 | 第10-11页 |
·自然基金项目的“团队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基本内容框架 | 第14-15页 |
2 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的内涵与外延 | 第15-25页 |
·基金项目研究的相关概念阐述 | 第15-17页 |
·特色景观的概念 | 第15-16页 |
·有关审美的概念 | 第16页 |
·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演变的概念 | 第16-17页 |
·基金项目的基础理论 | 第17-20页 |
·审美活动产生的经验性 | 第17-18页 |
·审美是感官愉悦与心理愉悦的统一 | 第18页 |
·特色景观涵义及审美特征的基本属性 | 第18-19页 |
·审美心理结构的产生 | 第19-20页 |
·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的内涵 | 第20-23页 |
·城市特色景观类型 | 第20页 |
·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的类型及表述 | 第20-23页 |
·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演变的内涵 | 第23页 |
·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演变影响因素 | 第23页 |
·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演变机制 | 第23页 |
·小结 | 第23-25页 |
3 1861-2006 年武汉三镇特色景观审美结构 | 第25-60页 |
·时域划分与特色景观类型选择 | 第25-26页 |
·武汉三镇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时域划分 | 第25页 |
·武汉三镇特色景观审美结构的特色景观类型选择 | 第25-26页 |
·1861—2006 年武汉三镇不同时期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 | 第26-58页 |
·汉口开埠后的清末期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 | 第27-34页 |
·民国时期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 | 第34-43页 |
·建国后的前30 年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 | 第43-49页 |
·改革开放时期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 | 第49-58页 |
·小结 | 第58-60页 |
4 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演变 | 第60-76页 |
·武汉三镇不同时期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异同点 | 第60-67页 |
·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相邻阶段异同点 | 第60-61页 |
·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首末阶段异同点 | 第61-64页 |
·武汉三镇城市空间演进及特色景观分布 | 第64-67页 |
·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演变影响因素 | 第67-74页 |
·自然环境的变迁因素 | 第67-69页 |
·城市经济职能的转变因素 | 第69-70页 |
·城市社会文化转型因素 | 第70-71页 |
·科学技术的发展因素 | 第71-72页 |
·人们审美情趣变化的因素 | 第72-73页 |
·政府规划调控因素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6页 |
5 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演变机制及规律 | 第76-87页 |
·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演变机制 | 第76-83页 |
·叠加机制 | 第76-79页 |
·求新机制 | 第79-82页 |
·解构与重构机制 | 第82-83页 |
·武汉三镇城市特色景观审美结构演变规律总结 | 第83-85页 |
·以商业景观的形成与演变为主线 | 第83-84页 |
·一个自然与人工的矛盾运动过程 | 第84-85页 |
·一个地方特色形成与延续的过程 | 第85页 |
·小结 | 第85-87页 |
6 结语 | 第87-90页 |
·研究总结 | 第87-88页 |
·结论的局限性后续研究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