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和稻米品质性状的遗传分析

缩略词表第1-10页
摘要第10-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37页
   ·作物数量性状遗传研究进展第16-25页
     ·QTL研究的基本策略第17-21页
       ·分子标记第17-18页
       ·作图群体第18-19页
       ·QTL定位方法第19-21页
     ·QTL与环境的关系及分析第21-23页
       ·QTL与自然环境互作及分析第21-22页
       ·QTL与发育阶段及动态QTL定位第22页
       ·QTL与遗传背景及近等基因系构建第22-23页
     ·QTL的比较和整合第23-24页
     ·QTL的精细定位与克隆第24-25页
   ·稻米品质研究进展第25-35页
     ·稻米品质的基本内容和分级标准第25-27页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第27页
     ·稻米品质性状受环境的影响第27-28页
     ·稻米品质性状的经典数量遗传研究第28-29页
     ·稻米品质性状的QTL定位第29-31页
       ·稻米外观性状的QTL第29-30页
       ·稻米蒸著与食味品质QTL第30-31页
     ·淀粉合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31-34页
       ·Wx基因的深入研究第31-32页
       ·淀粉合成的酶学基础及基因定位第32-34页
     ·稻米品质的遗传改良策略第34-35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第34页
       ·遗传转化第34-35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创新之处第35-37页
第二章 分子标记连锁图的构建及分子标记的偏分离研究第37-77页
   ·前言第37-38页
   ·材料与方法第38-42页
     ·水稻亲本和遗传群体第38-39页
     ·亲本多态性检测、群体基因型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第39-42页
       ·DNA提取第39-41页
       ·标记来源第41页
       ·SSR分析第41页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各遗传图谱的整合第41-42页
       ·偏分离的统计分析第42页
   ·结果与分析第42-72页
     ·本研究两个群体的分子标记和遗传连锁图谱第42-48页
       ·亲本筛选结果和遗传图谱情况第42页
       ·分子标记等位基因频率、偏分离位点及群体基因型第42-48页
     ·本实验室各群体的偏分离的分析和整合第48-72页
       ·珍汕97B与其它亲本间的多态性水平第48页
       ·各群体偏分离标记在图谱上的分布及偏离的方向第48-50页
       ·各群体偏分离标记的比较分析第50-51页
       ·各群体偏分离标记的整合第51-54页
       ·偏分离位点与育性相关位点的位置关系第54-71页
       ·偏分离单元(SDU)的分类和数目第71-72页
   ·讨论第72-77页
     ·本研究研究偏分离的优点第72页
     ·不同类型群体中偏分离的发生规律第72-73页
     ·偏分离产生的原因第73-74页
     ·籼粳差异与偏分离的关系第74-75页
     ·偏分离标记对作图和QTL定位的影响第75-77页
第三章 利用三个相关群体定位和比较水稻抽穗期和株高QTL第77-91页
   ·前言第77-78页
   ·材料和方法第78-79页
     ·材料种植和数据收集第78-79页
     ·QTL定位和数据分析第79页
   ·结果与分析第79-88页
     ·亲本标记遗传多样性和聚类分析第79页
     ·亲本和群体及相关分析第79-80页
     ·各群体QTL的定位结果第80-83页
     ·各群体QTL的比较和整合第83-88页
   ·讨论第88-91页
     ·本研究各群体QTL比较的优越性第88页
     ·抽穗期和株高的QTL定位在同一位置的原因分析第88-89页
     ·株高和抽穗期的关系及QTL在代谢途径中的角色第89页
     ·本研究对QTL定位的启示第89-91页
第四章 水稻千粒重和籽粒形状QTL的定位和比较研究第91-124页
   ·前言第91-92页
   ·材料与方法第92-94页
     ·试验材料与田间试验第92-93页
     ·性状考察第93页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第93页
     ·不同群体间图谱和QTL的位置比较第93-94页
   ·结果与分析第94-118页
     ·表型变异与相关分析第94-96页
     ·亲本间聚类分析第96-97页
     ·珍汕97B/德陇208群体的QTL第97-99页
     ·珍汕97/南洋占群体的QTL第99-104页
     ·在珍汕97B/德陇208群体和珍汕97B/南洋占群体的上位性QTL及环境互作第104-107页
     ·珍汕97B/明恢63群体的QTL定位及整合第107-111页
     ·三个群体QTL的比较和整合第111-118页
   ·讨论第118-124页
     ·QTL在群体中的共享性及其初步分类第118-119页
     ·性状的相关性及其QTL的相关性第119-121页
     ·粒厚及其遗传规律第121-122页
     ·本研究结果可作为籽粒性状QTL比较的框架第122页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珍汕97B的品质第122-124页
第五章 利用5个群体研究稻米各种垩白类型的QTL第124-159页
   ·前言第124页
   ·材料与方法第124-125页
     ·亲本和群体材料第124-125页
     ·垩白测定方法第125页
     ·数据分析和QTL定位第125页
   ·结果与分析第125-150页
     ·亲本和群体的垩白情况第125-127页
     ·珍汕97B/H94群体的垩白QTL分析第127-130页
       ·H94群体的垩白性状的相关分析第127页
       ·H94群体的主效QTL第127-129页
       ·H94群体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第129-130页
     ·珍汕97B/德陇208群体的垩白QTL分析第130-133页
       ·德陇208群体的垩白性状的相关分析第130页
       ·德陇208群体主效QTL第130-131页
       ·德陇208群体的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第131-133页
     ·珍汕97B/南洋占群体群体的垩白QTL分析第133-136页
       ·南洋占群体垩白性状的相关分析第133-134页
       ·南洋占群体主效QTL第134-135页
       ·南洋占群体上位性效应及其与环境的互作第135-136页
     ·珍汕97B/武育粳2号群体的QTL分析第136-138页
       ·武育粳2号群体垩白性状的相关分析第136页
       ·武育粳2号群体垩白性状的QTL第136-138页
     ·各群体的垩白QTL簇第138-139页
     ·各群体的垩白QTL整合及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第139-150页
   ·讨论第150-159页
     ·垩白QTL的环境共享性第150-151页
     ·垩白QTL的群体共享性第151-152页
     ·各垩白性状及其QTL间的关系第152-155页
     ·性状细分研究垩白性状QTL的优越性第155-156页
     ·本研究对QTL定位和育种的启示第156-157页
     ·对垩白QTL的解释和垩白形成机理的探讨第157-159页
第六章 蒸煮与食味品质的遗传研究第159-180页
   ·前言第159-160页
   ·材料与方法第160-166页
     ·材料种植和米粉准备第160-161页
     ·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糊化温度的测定第161-162页
       ·直链淀粉的抽提及其含量测定第161页
       ·胶稠度的测定第161-162页
       ·碱消值(ASV)的测定第162页
     ·淀粉快速粘滞谱测定第162-166页
     ·米饭延伸性的测定第166页
     ·QTL扫描和数据分析第166页
   ·结果与分析第166-177页
     ·表型变异与相关分析第166-170页
     ·各性状的QTL定位结果第170-174页
       ·AC、GC和ASV的QTL(表6,图3)第170-172页
       ·各粘度参数的QTL(表6,图3)第172-174页
       ·延伸性的QTL(表6,图3)第174页
     ·各性状的QTL的成簇分布第174-177页
   ·讨论第177-180页
     ·性状的分类和Wx位点和Alk位点的功能第177页
     ·RVA谱测定过程中的QTL效应变化第177-178页
     ·RVA谱与稻米品质第178-179页
     ·本研究对稻米品质遗传改良的启示第179-180页
第七章 稻米氨基酸含量的QTL定位第180-195页
   ·前言第180-181页
   ·材料与方法第181-183页
     ·材料种植和米粉准备第181页
     ·氨基酸含量测定第181-182页
     ·QTL定位和数据分析第182-183页
     ·氨基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染色体定位第183页
   ·结果与分析第183-191页
     ·表型变异与相关分析第183-184页
     ·2002年精米氨基酸含量的QTL第184-187页
     ·2004年精米氨基酸含量的QTL第187页
     ·氨基酸含量的QTL与氨基酸代谢途径相关基因位置的一致性第187-191页
   ·讨论第191-195页
     ·氨基酸含量QTL定位相对于蛋白质含量QTL定位的优越性第191-192页
     ·本研究在氨基酸含量遗传改良上的作用第192-193页
     ·氨基酸含量QTL与氨基酸代谢途径基因的关系第193-195页
参考文献第195-218页
致谢第218-219页
作者简介第219页

论文共2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研究--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个案
下一篇:日本消费者政策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