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理念指导下的居住区规划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5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5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5-16页 |
·国内外能源消耗现状比较 | 第16-19页 |
·世界能源消耗现状 | 第16-18页 |
·我国能源消耗现状 | 第18-19页 |
·居住区节能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国外住区节能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我国居住区节能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研究目的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1页 |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21页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2页 |
·节能理念 | 第21-22页 |
·居住区规划的相关概念 | 第22页 |
·居住区节能 | 第22页 |
·研究框架与基本思路 | 第22-25页 |
·研究框架 | 第22-24页 |
·研究方法与基本思路 | 第24-25页 |
第2章 居住区规划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25-31页 |
·居住区规划的相关理论 | 第25-26页 |
·花园城市 | 第25页 |
·邻里单位理论 | 第25-26页 |
·小区规划理论 | 第26页 |
·生态-技术节能型居住区规划相关理论 | 第26-28页 |
·热岛效应 | 第26页 |
·霜洞效应 | 第26页 |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 | 第26-27页 |
·绿色住宅 | 第27-28页 |
·K.丹尼尔斯与《生态建筑技术》 | 第28页 |
·《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应用太阳能的欧洲宪章》 | 第28页 |
·人居环境理论 | 第28-29页 |
·可持续住区规划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居住区规划基础分析 | 第31-41页 |
·居住区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自然影响因素 | 第31页 |
·人文社会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城市居住区用地规划布局 | 第33-35页 |
·区位理论 | 第33页 |
·国内外城市居住区布局研究回顾 | 第33-34页 |
·我国城市居住区用地布局研究状况 | 第34-35页 |
·居住区规划布局结构 | 第35-36页 |
·居住区规划布局结构定义及设计原则 | 第35页 |
·我国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几种基本形式 | 第35-36页 |
·居住区的道路交通 | 第36-38页 |
·居住区的道路 | 第36-37页 |
·居住区的交通组织 | 第37-38页 |
·居住区规划中的能耗分析 | 第38-40页 |
·居住区能耗 | 第38页 |
·居住区用地消耗 | 第38-39页 |
·居住区水消耗 | 第39-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生态节能型居住区规划设计 | 第41-50页 |
·生态型居住区与居住区节能 | 第41页 |
·从生态学的概念理解居住区规划中生态设计的理念 | 第41-42页 |
·生态型居住区的内涵 | 第42-45页 |
·生态型居住园区的内涵 | 第42页 |
·我国生态型居住区的内涵 | 第42-45页 |
·居住区生态设计的依据原则 | 第45页 |
·居住区生态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 第45-49页 |
·居住区生态设计的内容 | 第45-47页 |
·居住区生态设计的方法 | 第47-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居住区规划新型能源与新型节能产品的应用 | 第50-55页 |
·新型能源 | 第50页 |
·新型能源的定义及组成 | 第50页 |
·新型能源在居住区中应用的意义 | 第50页 |
·太阳能的利用 | 第50-53页 |
·太阳能相关知识综述 | 第50-51页 |
·太阳能利用技术研究 | 第51-52页 |
·居住区建设中常用的太阳能利用技术及产品 | 第52-53页 |
·地热能的利用 | 第53页 |
·地表水体热能 | 第53页 |
·生物质能量的应用 | 第53-54页 |
·风能的利用 | 第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第6章 居住区节能规划与实现措施 | 第55-73页 |
·居住区规划的节能理念 | 第55页 |
·居住区节能理念的构成 | 第55页 |
·居住区节能规划理念的指导范围 | 第55页 |
·居住区总平面结构规划设计 | 第55-59页 |
·选址 | 第55-56页 |
·道路交通结构 | 第56-57页 |
·住宅群体布局 | 第57页 |
·朝向 | 第57-58页 |
·居住区竖向设计 | 第58-59页 |
·居住区管线规划 | 第59页 |
·居住区水利用规划 | 第59-60页 |
·居住区水利用优化结构 | 第59-60页 |
·居住区雨水回收利用 | 第60页 |
·居住区中水处理 | 第60页 |
·住宅的节能与舒适度 | 第60-65页 |
·温度环境 | 第61-63页 |
·湿度环境与空气环境 | 第63-64页 |
·住宅的其他节能技术 | 第64-65页 |
·节能型居住区的居住环境设计 | 第65-70页 |
·居住区生态环境 | 第65-69页 |
·生活环境 | 第69-70页 |
·心理环境 | 第70页 |
·可持续发展观居民的培养 | 第70页 |
·节能型居住区的物业管理 | 第70-71页 |
·理想化节能型住区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7章 节能型居住区建设政策导向与指标评价体系 | 第73-86页 |
·节能型居住区建设成本与风险分析 | 第73-74页 |
·节能型居住区建设成本分析 | 第73页 |
·节能型居住区风险分析 | 第73-74页 |
·节能型居住区与我国住宅产业化 | 第74-80页 |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现状 | 第74页 |
·节能型住宅产业化推进的关键 | 第74-75页 |
·节能型住区成功推进核心要素 | 第75-76页 |
·住宅产业化的产品形态 | 第76-78页 |
·价值应用 | 第78-80页 |
·政策引导与奖励机制 | 第80页 |
·指标评价体系 | 第80-85页 |
·评价体系指标的建立 | 第80-83页 |
·居住区规划设计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原则 | 第83页 |
·指标评价体系的应用 | 第83页 |
·模糊综合指标评价法的应用 | 第83-85页 |
·方法评价 | 第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结论 | 第86-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92页 |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于的研究项目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