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小波理论在监测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 ·基于实测数据的沉降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基于 Internet的软基监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15-31页 |
| ·引言 | 第15页 |
| ·传统软基监控管理模式的缺点及其变革 | 第15-19页 |
| ·传统的软基监控工作模式 | 第15-16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 ·软基监控管理方式的变革 | 第17-19页 |
| ·系统总体功能框架与软件开发的原则 | 第19-20页 |
| ·系统总体功能框架 | 第19-20页 |
| ·开发原则 | 第20页 |
| ·关键技术 | 第20-22页 |
| ·软件体系结构 | 第20-21页 |
| ·ASP.NET 技术 | 第21页 |
| ·组件技术 | 第21-22页 |
| ·信息安全技术 | 第22页 |
| ·佛山一环软基监控网上数据申报系统 | 第22-29页 |
| ·佛山一环工程简介 | 第22-23页 |
| ·系统的设计与功能 | 第23-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沉降数据的可靠性分析与数据插补 | 第31-48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沉降数据误差分析和软基监测质量保证措施 | 第31-36页 |
| ·误差的来源和分类 | 第31-33页 |
| ·软基沉降监测技术要求 | 第33-34页 |
| ·提高沉降监测数据可靠性的质量保证措施 | 第34-36页 |
| ·异常数据的判别分析 | 第36-38页 |
| ·异常数据的判别准则 | 第36-37页 |
| ·异常数据的成因分析 | 第37-38页 |
| ·异常数据的处理 | 第38页 |
| ·沉降监测数据的插补 | 第38-47页 |
| ·常用的监测数据插补方法 | 第38-39页 |
| ·灰色理论及 MGM(1,n)模型 | 第39-42页 |
| ·MGM(1,n)模型预测软基沉降 | 第42-44页 |
| ·MGM(1,n)模型预测结果的修正 | 第44-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小波分析及其在沉降数据去噪中的应用 | 第48-64页 |
| ·引言 | 第48-49页 |
| ·小波分析技术基础知识 | 第49-53页 |
| ·从傅立叶变换到小波变换 | 第49页 |
| ·连续小波变换 | 第49-50页 |
| ·离散小波变换 | 第50-51页 |
| ·多分辨率分析 | 第51-52页 |
| ·马拉(Mallat)算法 | 第52-53页 |
| ·小波去噪实验方案设计 | 第53-57页 |
| ·实验总体设计 | 第53页 |
| ·试验数据的选取 | 第53-55页 |
| ·小波函数的选择 | 第55-56页 |
| ·阈值的选取规则 | 第56-57页 |
| ·边界拓展模式选择 | 第57页 |
| ·小波去噪实验步骤 | 第57页 |
| ·小波去噪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 ·异常信号的预处理 | 第57-59页 |
| ·不同小波函数去噪性能的比较 | 第59-61页 |
| ·不同阈值选取规则对小波去噪性能的影响 | 第61-62页 |
| ·沉降监测数据小波去噪的边界延拓问题 | 第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基于小波神经网络的软基沉降组合预测 | 第64-78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软基沉降组合预测 | 第64-68页 |
| ·实测沉降的拟合和预测方法 | 第64-66页 |
| ·软基沉降的组合预测方法 | 第66-68页 |
| ·小波神经网络及其在组合预测中的应用 | 第68-72页 |
| ·关于神经网络 | 第68页 |
| ·关于小波神经网络 | 第68-69页 |
| ·小波神经网络组合预测模型 | 第69-72页 |
| ·工程实例分析 | 第72-77页 |
| ·单项预测模型 | 第72-75页 |
| ·组合预测结果 | 第75-76页 |
| ·预测效果评价 | 第76-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 ·结论 | 第78页 |
| ·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